抗战中的巾帼英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一爆发,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宋庆龄在上海的寓所里,就赶紧接待了周恩来、博古、林伯渠这些我们党的重要人物,坚决拥护国共共同抗日的主张。 没多久,她就发表了文章,叫《中国是不可征服的》。 到了11月,她又公开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声明》。 后来,她去了香港,在那儿成立了“保卫中国同盟”。 这个同盟可不是摆设,它就像一个“生命线”,四处奔走呼吁,为中国的抗日战争筹集物资,这些宝贵的物资,大部分都输送到了我们党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这份远见卓识,这份无私奉献,真是让人敬佩。她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和平使者,她的努力,为我们争取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抗战,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民的战争。那些普通的劳动妇女,她们没有显赫的身份,也没有光鲜的履历,但她们的奉献和牺牲,同样震撼人心。 大家可能听过“常大娘”这个名字,她本名叫刘相会。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全面侵华,常大娘家的地道就成了地下交通站,掩护着一批又一批的干部和战士。 敌人也察觉到了异常,经常到她家搜查。 那些日本鬼子,用枪托往常大娘头上撞,把她打得遍体鳞伤,但她从来没有向鬼子透露过半点消息。 战士们都把她当成和蔼可亲的“娘”,女性之声更是亲切地称她为“革命母亲,大爱为国”。 再说说英雄母亲白文冠。 她是冀中地区回民支队司令员马本斋的母亲。 日军为了劝降马本斋,竟然把白文冠抓了起来,威逼利诱。 面对敌人的残暴,这位英雄母亲宁死不屈,她绝食殉国,留下的遗嘱是:“替母报仇,替千万母亲报仇,抗日到底,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不当亡国奴。” 多么决绝,多么壮烈! 这不是一个母亲个人的仇恨,而是代表了全民族的呐喊! 还有一位英雄母亲叫邓玉芬,她的故事更是让人泪目。 她的家乡因为日军入侵而沦陷,她反复叮嘱儿子们:“记住,咱们是中国人,到死也不能忘了祖宗!” 先是大儿子、二儿子当了游击战士,后来听说游击队缺人手,她又送上三儿子。 后来家人被敌人杀害,她拉起两个小儿子,坚定地说:“走,咱和鬼子拼到底了!” 这位母亲,为了抗战,献出了自己的五个儿子! 面对侵略,老百姓可以一无所有,但他们永远不会放弃对家国的守护。 别以为抗战只是大人、军人的事,那会儿的学生们,特别是女学生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投入到了救亡图存的洪流中。 吕璜就是其中的一位代表。 1937年春天,她还在学校秘密加入了成都地下党领导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 到了1937年5月7日,华美女中校方贴出了一张告示,宣布开除一位叫甘佩文的同学,还禁止吕璜等七名同学出校活动。 这告示一出来,大家哗然,都问:“抗战救国,何罪之有?” 你看,那个时候的学生,就已经知道“抗战救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 吕璜她们七个同学在校长室里,声泪俱下,慷慨陈词,表达她们的爱国之心。 成都的教育界也群起响应,示威声援,当地报界更是把这件事情命名为“小七君子运动”。 当然,还有那些直接拿起武器,血洒疆场的女战士们。她们的牺牲,更是直接而悲壮。 你可能见过一张照片,一个年轻的中国女性,面对日本兵,面带微笑,从容不迫。 她就是成本华。 1938年初,日本侵略者入侵安徽和县,成本华是抗日武装中的一员。 后来不幸被捕了。 她就义时的场景,连日本的战地记者都记录了下来:《日本的战历》上写着:“昭和13年4月,在中国战场上俘获的中国女战士成本华,24岁,对于我军的刑讯,她始终毫无惧色,将自己的青春献给了国家。” 你看,那张照片上的微笑,不是认输,不是屈服,而是一种无声的蔑视,一种视死如归的从容,一种对国家和民族的无限忠诚。 在虎狼之敌面前,能保持这样的自信与威严,这份精神,真的愿英雄不死,民族自强之精神永存! 我们也不能忘记赵一曼。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这是赵一曼在临刑前给儿子写下的遗书中的话。 她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31岁。 赵一曼,这位女民族英雄,她的抗日事迹可歌可泣,被日军严刑拷打,受尽折磨,但她始终坚贞不屈,没有透露任何秘密。 她用自己的血肉之躯,铸就了民族不屈的丰碑,她的名字和事迹,将永远被铭记。 她们的故事告诉我们,抗日战争的胜利,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华民族全体儿女,包括这些伟大女性,用自己的血肉、汗水、智慧和生命,一点一滴拼出来的。 她们身上展现出来的,是那种不怕牺牲、坚韧不拔、同仇敌忾的抗战精神。 这种精神,穿越时空,依然能够激励我们。
抗战中的巾帼英雄故事 1937年七七事变一爆发,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宋庆龄在上海的
历史脑洞
2025-08-15 03:24:31
0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