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赞]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

韫晓生 2025-08-15 19:17:20

[中国赞]南京沦陷后,一支由几十个抗日烈士孤儿组成的部队,在两年零三个月里,击毙200多名日伪军,最后被残酷绞杀无路可退,引爆炸药,全部壮烈牺牲,平均年龄仅有16岁。“金陵孤儿义勇军”的事迹少有人知,只留下一张照片。   (信源:新华网——“8·15”,触摸一座城市的抗战印记)   1939年10月,南京郊外。枪声从清晨一直响到日暮,越来越稀。山洞里,是最后一批幸存的孩子,领头的叫钟华。   洞外,五百多名日伪军把这里围得像铁桶一样,突围的路,早就断了。随着一声震彻山谷的巨响,山洞轰然坍塌,这群年轻的生命与涌入的敌人一同化为尘土。直到最后,也没有一人选择投降。   战后,一份档案里的数字会让你半天说不出话来:这支名叫“金陵孤儿义勇军”的队伍,全员牺牲时,平均年龄只有16岁。   其中二十多个女孩子,平均年龄更是小到15岁。本该是在父母跟前撒娇、在学堂里念书的年纪,是什么力量,把他们推上了这样一条决绝的路?这故事,得从枪炮声还没响起的时候说起。   那年月,军阀混战,南京城内外到处都是无家可归的孤儿。而城外的三个尼姑好心为这些孩子撑起了一片天。寺庙成了他们的家,至少能不挨饿受冻。   谁知,这点微光,引来了更大的光。1927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办学,很快就注意到了这群特别的孩子。他不但常送来吃的穿的,更重要的,是把知识的火种带进了古寺。   陶先生自己或安排老师来上课,让这些孤儿有机会读书识字。可他教的,又远不止识文断字。潜移默化中,什么是家,什么是国,这些道理像种子一样,扎进了孩子们的心里。因此,他们虽是孤儿,却不再是对世事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们有了文化,也有了朴素的理想。   这份在安宁中孕育的家国情怀,很快就迎来了最残酷的考验。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战火迅速烧向南京。寺庙打算安排他们赶紧撤离,躲避战乱。   可这群少年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不走。在年长的班长钟华的提议下,他们成立了“金陵孤儿义勇军”,要用学到的知识和一腔热血,跟脚下这片土地共存亡。   战争这个大熔炉,把他们淬炼成钢的速度快得惊人。他们年纪下的就贴传单,写宣传标语,或照顾受伤的士兵。而年纪大的,就直接扛起步枪冲到了前线。就在1937年12月那场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中,三名年仅15岁的女孩,生命永远停在了那一刻。   南京陷落未浇灭少年心中之火,反而点燃更凶险斗争。他们未随溃兵撤离,悄悄潜回熟悉古刹,在敌心脏地带打响无声战争。他们如影子般神出鬼没,频繁袭击城里落单日伪军,令占领者晚上出门提心吊胆。   为了干得更“专业”,1938年初,他们策划了一次大胆行动。几个大点的孩子混进伪军的劳工队,硬是从一个军火库里偷运出了一批枪支弹药和炸药。这次升级,让他们从零敲碎打的骚扰,变成了真正要命的威胁。   他们炸毁过日军的军用列车,烧掉过堆积如山的军用物资。短短两年,这支娃娃兵队伍,竟然累计歼灭了超过200名日伪军。谁能想到,在最黑暗的敌后,搅动风云的,会是这样一群孩子。   可惜,再厉害的影子部队,也怕叛徒的出卖。他们的行踪最终暴露,日伪军调集重兵,展开了疯狂围剿。从清晨到日暮,他们一次次试图冲出去,又一次次被打了回来。   同伴一个个倒下,最后退守到存放弹药的山洞里,用文章开头那一声惊天动地的爆炸,为自己短暂的生命,唱出了最后的战歌。   因为不属于任何正规军序列,他们的故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几乎无人知晓,就像从未发生过一样。他们是那个“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民抵抗时代的一个缩影,一群本该被历史温柔以待的孩子,却用最惨烈的方式,拥抱了历史。   历史的大书里,往往只记将军的功勋,可这群平均16岁的孩子,用同归于尽的方式,为自己写下了最后一笔。这一笔,今天读起来,实在让人五味杂陈。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