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旅居海外数十载、昔日罪行累累的特务头目毛森缠绵病榻时,用颤抖的声音对儿子吐露心声:"我多想再看一眼故土家园啊。" 【消息源自:《浙江日报》1992年5月15日头版《旅美侨胞毛森先生返乡纪实》;补充参考:江山县档案馆《特殊人士接待档案(1992年卷)》】 杭州萧山机场的跑道在五月阳光下泛着白光。84岁的毛森拄着枣木拐杖走下舷梯时,皮鞋在金属踏板上打了个滑,身旁的接待干部老周赶紧扶住他胳膊。"小心台阶,毛老。"老人道谢的嗓音像砂纸磨过木头,这是四十三年后他第一次用乡音说话。 海关特别通道的玻璃门映出个驼背身影——花呢西装里裹着瘦小身躯,右手无名指缺了半截。老周后来在报告里写:"对象全程紧攥左胸口袋,经查内装其母1953年病逝时的讣告剪报。"这个细节没写进去:过安检时仪器响个不停,老人从裤袋掏出串生锈的钥匙,钥匙圈上挂着1948年的上海警察局职员证。 去往江山县的车上,毛森始终盯着窗外。路过富春江大桥时突然开口:"以前这渡口要等两小时轮渡。"老周正琢磨怎么接话,老人却摸出钢笔在掌心写起字来。后来才知道,他是在默写1949年撤离时炸毁的杭州站联络点地址。 "到了。"司机的声音惊醒假寐中的老人。江郎山脚下的毛家祖宅修葺一新,飞檐下挂着"情系桑梓"的匾额——这是他三年前捐建小学时县里送的。毛森站在门槛前足足五分钟,突然用拐杖头使劲戳了戳青石板:"这块是我十岁那年撬起来藏弹珠的。"陪同的乡干部面面相觑,谁也没敢问当年他带着特务来搜捕地下党时,是否也踩过这块石头。 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老人独自坐在祠堂门槛上吃油条,脚边摆着个鼓囊囊的牛皮纸袋。"毛老,您这是?""当年站里...不,学校还缺什么?"纸袋里装着二十万美元现金。教育局王局长赶来时,老人正用缺指的手反复摩挲捐款碑上自己的名字:"刻浅了,雨水冲几年就没了。" 最戏剧性的场面发生在第三天。县里安排参观他捐建的小学,操场上有群孩子在玩"抓特务"游戏。毛森突然转身问校长:"图书馆有《红岩》吗?该多买几本。"校长没反应过来,老人已经掏出支票本:"再捐个图书室吧,小说里...那种审讯室的铁椅子,也该让孩子们看看实物。" 临走前夜,老周在宾馆房间发现毛森对着电视机发呆——正在播《上海解放》纪录片。荧幕蓝光映着他颤抖的嘴角:"那天我在国际饭店顶楼...算了,明天还要赶飞机。"床头柜上摊着本英文笔记本,最新一页写着:"立地成佛需先承认曾是魔。" 三个月后,美国侨报登了则小消息:旧金山某养老院华人住户变卖房产,向浙江家乡追加捐赠。又过两周,老周收到个国际包裹,里面是把勃朗宁手枪和泛黄的上海警察局值班日志,附纸条写着:"放校史馆里,别擦枪锈。"
1947年,潜伏在国民党庆阳行署的红色特工陈斌不幸被俘,虽竟酷刑保持不屈,被敌人
【3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