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战地记者于1984年4月28日拍摄的牺牲在老山前线的烈士遗体。 1984年4月28日,老山战役爆发,凌晨时分,我军开始炮击越军阵地,数十万发炮弹如暴雨般倾泻在越军老山和者阴山阵地,经过4个小时的激烈战斗,我军成功夺回老山主峰。 战后,打扫战场时,战地记者拍下照片上的一幕。 凌晨的老山,天还黑着,炮火那一下炸开,能把人耳朵都震聋了。我们这边是憋着一股劲儿要拿回自家的地方,炮弹成筐成筐地砸过去,山头上都翻了天。战士们顶着炮火往上冲,4个小时不算长,可每分每秒都是拿命在拼,硬是把主峰上的敌人给啃了下来。仗是打赢了,这主峰是回来了,可回头看战场,那种惨烈劲儿,让人心里头堵得慌。 打扫战场的人走过,看到的就是照片里这位战士了。他就静静地躺在夺回来的国土上,牺牲的那一刻是啥姿势,基本上还是啥姿势,年轻的脸上沾着泥土和血污,可能还留着最后一点表情。记者拍下这张照片,按下了快门,也把那瞬间的沉重定格了。这照片刺得人眼睛疼。胜利的代价太实在了,就是一个又一个这样年轻的生命,躺下了,再也起不来。他才多大?十八九?二十出头?可能也就跟咱现在的大学生差不多年纪。家里的爹妈兄弟,该盼着他回去的,没想到等来的是这个。 说收复失土,保家卫国,这些词儿都大得很,也光荣得很。但问题在于,每个词后头,都是照片里这样一个个血肉之躯的倒下。仗是打赢了,可心里真能舒坦?我们歌颂胜利,更该记得这胜利是咋来的,是这些年轻人用命换的。照片不会说话,可它比啥都明白地告诉你,什么是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分量有多重。看着这年轻的脸庞永远凝固在那一刻,再想想我们现在吹着空调刷手机的日子,这反差太强烈。有些代价啊,值得反思,特别是当你看到一张具体的脸,而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时。我们不该忘记这种付出,这提醒咱别把和平的日子过轻飘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是战地记者于1984年4月28日拍摄的牺牲在老山前线的烈士遗体。 1984年
海边观潮客
2025-08-18 15:33:35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