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当年没考北大,主要怕老师太尴尬。 突然刷了个视频,看的我热泪盈眶。北大新生又报到了。 我都知道,过两天他们得军训,军训完了之后是集训,好像得开几天会,然后才能正式投入到正式学习中。哼,这些我都明白,想当初咱也是… 咱也是在北大上过厕所的人! 要说起我为啥没有考北大,这事儿是有原因的。 当初我们高一班主任跟我说,你要是考上清华北大,我这姓就倒着写,哎,这就是我没有上清北的原因,还是心软了,那他以后签字不方便。 如今,我把考北大的希望寄托在我弟弟的长子大猴子身上了,我说学法就上北大。你要考上北大,你姑我买10万头大茶鞭,跟咱家门口大白天放。豁出去了,让你爸放,反正他也没公职! 不过看了看网友们的许愿,其凶残程度,哎呀,让人泪目了! 比如说有位网友讲,我儿子要是上了北大,我跟我们县城十字路口表演胸口碎大石,铁喉吞金枪! 还有人说我儿子要上了北大,北大门口的石狮子全都搬走,我和我老公一边蹲一个。更甚者说我儿要是上了北大,我家饭馆白吃十天!不。一年! 真闹不清,这帮人是想让孩子考上北大,还是想让孩子放弃北大?。 还有人说,我儿子如上该校。我要一路磕头到北大,我一瞧IP地址是湖北,哎这话是你说的,互联网是有记忆的。 其实认识一些考上北大的人,注意,我说的是考上啊。咋说呢?无论是清北还是985,考上这些院校的学生,两头的人都少。 非常富有的家庭,他们更习惯于让孩子去国际学校,一个是混圈子,一个是开拓视野。特别贫困的家庭,孩子也难安心读书,真正考上好大学的,还是那些知识分子的娃居多,为啥呢?因为有学习氛围。看来书香门第,这话是有道理的! 我记得口罩期间我跟着居委会的人入户填表,去过我们这个小区里所有的家庭,给我留下印象挺深的,有几户,其中一户人家有意思,一进大厅60多平米吧,中间不是电视,旁边也不是沙发,而是一个长长的餐桌,他家当书桌,这书桌大概能坐八个人,他家跟图书馆似的,桌子放中央。后面一大面墙全是书。 我说你家是自习室啊。这个爸爸笑了,他说晚上的时候谁要是看电视上小屋,不过绝大多数情况下也看不了。这爸爸是个医生,还得老发论文,好像还是医学院的教授,妈妈,在政府部门天天要写资料,一个儿子呢,正好一左一右。两员大将陪着他学习,这就叫气氛。慢慢的,孩子的心也就静下来了。 当然,这种家庭也愿意砸钱给孩子补课,而且父母知识水平比较高,自己也可以上手。 其实真正很富裕的家庭,孩子往往安不下心来。 就像是我弟。成天给人家孩子捣乱,孩子要念书,他偏不。拉着孩子去应酬,哎,赶上这爹也是嘬牙花子。清北梦 八成得毁在他手里。 但特别贫困的家庭呢,也是个问题,生活的重压容易让人变形,朝着家人发脾气,就成了一种非常错误,但是也不得不经常拎起来的减压方式。 再加上没有补课条件,处于师资不好的学校,而且父母的文化程度可能本身就低,这也是个事儿。 有的家长也不把上学不当回事。据我认识的老家亲戚小企鹅说,她当班主任第一年就接过一个学生,小学四年级就不念了。哎呀,把这老师急的呀,上家里去找,可谁知人家父母却说,孩子不想念了,算了吧! 急的小企鹅,要给家长跪下,求求您,劝劝孩子,不能小学就辍学呀! 这事听着像笑话,但实际上在农村不新鲜。 说到这儿,还想多讲一句,那寒门出贵子的情况都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据我观察,真正的寒门贵子往往来自于那些门里和睦,同时又重视读书的人家。 有的人家真拿读书当回事,我认识一个小哥,当年家里麦收都不让他去,就让他踏踏实实念书。这在城里孩子听来可能不叫个啥,但是稍微有过农村经历的人就知道,想当初抢麦收那会儿,就连5,6岁的孩子都得跟着起早贪黑,做饭送饭,一个十来岁的大小子,这大劳力居然能搁家里不使?可见这家多重读书呀! 这就叫耕读传家了! 说到这儿,就有点宿命论了,能投生到这种家庭里,真是孩子一福。 要赶上我弟那种不靠谱爹,算是倒了血霉了。这不,他打外地回来一进门就跟补课老师说:散了散了,今天就到这了。 上来一把拉住家娃: 走。爸带你打高尔夫球去。这书念念就得了,回头再吃了有文化的亏。 不过如今别说是大猴子,就连二猴子都觉醒了,二猴一把甩开他爹的手,发出了高玉宝式的怒吼: 我要读书! 老滕,你不知道我们开学就摸底大考了,还排名次呢!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回?
【3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