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罗炳辉率队攻打来安县城。侦察员先爬过城墙,翻到敌人院内,刚落地,就听到叫声。原来敌人正在小解,侦察员翻墙刚好把他蹬倒在地。侦察员迅速反应,眼疾手快,轻喊一声:“别出声!”刹那间冷冰冰的枪口已经顶着敌人脊梁骨,另一只手立即从腰间拉出毛巾,往他嘴巴里面塞,接着把他弄了出去。 夜色如墨的来安县城里,一名新四军侦察员悄无声息地翻过城墙,没想到刚落地就与正在方便的敌兵来了个”不期而遇”。这个意外的碰撞,却意外地为”三打来安城”中的关键一战提供了重要情报。一个小小的偶然事件,如何改变了整个战局?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字宿星,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彝良一个汉族贫苦家庭。从小饱受地主恶霸欺压的他,15岁就投身滇军寻求出路。凭借作战勇敢,从士兵一路升至营长,参加过护国战争和北伐战争。1929年7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1月率部起义,走上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终生的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炳辉先后担任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第五支队司令员等职。1939年8月,他率部进入津浦铁路以东地区,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当时的来安县城位于津浦铁路南段东侧,是日军企图切断津浦路两侧新四军联系的重要据点。 那是1939年夏末的一个夜晚,新四军得到情报,日军准备第二天倾巢而出,主动进攻根据地。罗炳辉当机立断,决定先发制人,趁夜发起攻击。侦察员们身着便装,携带短枪,悄悄摸向来安城。 就在这关键时刻,发生了开头那惊险的一幕。一名侦察员爬过城墙后,恰好撞倒了正在小解的敌兵。这个意外让双方都措手不及,但训练有素的侦察员反应更快,迅速用枪顶住敌人,用毛巾堵住其嘴巴,成功将其制服。 通过审讯这名俘虏,新四军获得了关键情报:敌人全副武装,随时准备出动,证实了日军准备主动出击的判断。这个意外抓获的俘虏,为新四军夜袭来安提供了重要的敌情信息。 凌晨时分,新四军发起总攻。第8团1营从北门进攻,2营攻打东门,第10团1营从城南突进,形成三面围攻之势。战士们翻墙入院,包围敌人据点,高喊”缴枪不杀”。许多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就被俘获。 这次夜袭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那个偶然事件获得的情报。如果没有提前掌握敌人的动向,新四军很可能陷入被动。一个看似巧合的意外,却成了改变战局的关键因素。 1940年5月,当日伪军再次占领来安时,罗炳辉指挥了著名的火攻战。由于缺乏重火炮,战士们将炸药包装入硫磺或浇上煤油,对敌人实施火攻。整个来安城火光冲天,敌人在火海中四散逃命。这就是著名的”三打来安城”中的经典一战。 这三次攻打来安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皖东军民的抗日斗志,巩固了津浦路东抗日根据地。罗炳辉的名字也从此在淮南大地传开,老百姓亲切地称他为”罗司令”“罗青天”。 皖南事变后,罗炳辉任新四军第二师师长兼淮南军区司令员。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梅花桩战术”,多次以少胜多,令敌人闻风丧胆。在四年半的时间里,他统率部队与日、伪、顽作战近三千次,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巩固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1946年6月,罗炳辉在指挥枣庄战役后病重,6月21日在返回临沂途中病逝于兰陵,年仅49岁。这位从云南贫苦山村走出的将军,用毕生精力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奋斗终身。 一次偶然的翻墙碰撞,竟成了影响战局的关键转折。这个看似巧合的小插曲,背后反映的是新四军侦察员过硬的军事素质和随机应变能力。你觉得在战争中,这种偶然因素重要吗?还有哪些类似的巧合改变了历史走向?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学位获得于武汉大学的陈浩武博士在一条视频中为西方正名,他称:“我们不能将近代史描
【127评论】【3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