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白宫把椭圆形办公室摆成了“九人谈”。特朗普正中落座,左手欧洲“七大金刚”,右手泽连斯基。按理说是为停火找出口,结果他一句“没有选举的独裁者”,把乌克兰总统当场按在了话筒下;转头又高调宣示:要安排泽连斯基与普京见面,美国可以“保障乌克兰安全”。一手递橄榄枝,一手翻旧账,吃相难看,却很特朗普。 这不是第一次。2月他在海湖庄园就拿“戒严停选”做文章。乌克兰宪法的确规定战时不选举——自2022年2月起一直处于戒严状态,2024年3月的大选顺延,这是常识。但特朗普偏要把它炒成“独裁案例”。熟悉吗?2020年败选后的那一串操作——炒作舞弊、炒掉防长埃斯珀、让米勒代理、最高法院驳回后继续放话……甚至据传参联会主席两度打电话对华“降温”,生怕误判。今天重提“停选”,像是在试水:真遇见国内风浪,他会不会把“战时状态”当挡箭牌? 同一天,北京也丢下了一枚“静音重磅”。国新办通报九三阅兵:45个方队,按实战化联合编组,新装备密集亮相,重头戏是“新空基重器”。发言人点到即止,话不多,分量足。CNN、路透很快跟进:百余架次空中力量、精确打击与高超声速构型将登场;《环球时报》则直白——第四代装备为核心,无人智能体系占比不低。别把它自动等同于H-20,五角大楼的公开评估还把那架“飞翼”放在2030年以后;更现实的,是空射弹道/高超、改进型轰-6、舰载/远程无人体系的成建制出现。关键不在于“是何物”,而在于“已量产、可联动”。 两个场景,一冷一热:华盛顿靠话术挤压筹码,北京用编成展示能力。字里行间是当下大国赛道的温差——一边琢磨“怎么把停火兑成国内政治资产”,另一边强调“能打仗、打体系仗”。 回到白宫那屋。特朗普自称要做“唯一调解人”,还当场给普京拨了个长电话,把会谈进度同步出去,欧洲领袖面面相觑。泽连斯基这边收起了迷彩T恤,换西装、连声道谢,但底线没变:不谈领土交换,不做“停火换投降”。欧洲的想法更直白:先停火,再谈保障。可“保障”怎么写?谁出人、谁出钱、谁担责?有人想把北约第五条“影子化”套在乌克兰头上,有人想拉“维和精锐”进场训练,有人干脆想复制日韩式双边驻军。听起来都很热闹,本质却是同一道题:把前线推到俄罗斯门口,换一个更紧的对峙周期。莫斯科会点头?别做梦。 再看特朗普那句“美国可以保障乌克兰安全”。保障不是推文,是明白账:预算、兵源、法律授权、一纸可执行的生效条款。欧洲要的是兜底,美国想的是脱身;泽连斯基盯的是不失血面子,普京算的是不失位筹码。各打算盘,离“协议”就还差几副真牌。 倒是阅兵给出的信号更直接:空基力量拉长胳膊,空射高动能配合陆基、海基,联合作战链条更紧,抗干扰、抗“斩首”的韧性更强。它不是“秀肌肉”的一时兴起,是告诉所有“误判者”:别把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错误的对手绑在一起。 有人问,这两件事凑在一天,是不是较劲?不必阴谋化。但节奏的确微妙:华盛顿拿语言做杠杆,北京拿能力做标尺。前者习惯用“危机动员”巩固权力,后者倾向用“确定性”压住风险。哪一个更能稳住局面,答案并不复杂。 劝一句:别把“停火券”当万能钥匙。停得住,靠的是可验证的条款与对等的约束,不是某个领袖的直播宣布;也别把“阅兵”当作威吓,它是对外界的提醒——谈,可以;试探底线,免谈。对特朗普而言,最聪明的不是再造敌人,而是少发帖、多签字;对欧洲而言,最务实的不是喊口号,而是掏真金白银把“保障”写成法案;对基辅而言,最清醒的不是“何地何时都行”,而是别让会面变成前线补给的间歇。 参考资料:《 德媒:特朗普一度中断和欧洲领导人的会谈,与普京通电话-观察者网 》
8月18日,白宫把椭圆形办公室摆成了“九人谈”。特朗普正中落座,左手欧洲“七大金
剑指天涯问录
2025-08-22 19:42: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