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政客表示,在中俄印机制中,印度必须占据强势地位!8月22日,根据外媒报道,印度执政党人民党成员萨维奥·罗德里格斯表示,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领导下的外交政策“基于国家利益,而非外部压力”。印度向美国传递的信息很明确:印度不是一个交易型的玩家,而是文明强国。
这番表态背后,是这个南亚大国在中俄印合作机制中日益强烈的话语权诉求。
中俄印三方对话机制始于2002年,最初只是外长间的非正式会晤,2007年升级为年度正式会晤机制,算下来已经走过了二十多个年头。
今年早些时候,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还提议恢复三国“三驾马车”机制,可见这个平台对三国都有特殊意义,但随着印度国力增长,它在这个机制里的心态已经悄悄变了。
2023年,印度GDP达到3.64万亿美元,一路从2018年的2.7万亿美元稳步爬升,经济增长的同时,军费预算也水涨船高,2025到2026财年军费增长了9.53%,国防部门还把这一年定为“改革年”,重点提升科技赋能和协同作战能力。
手里有了钱和枪,印度在国际舞台上的腰杆自然硬了起来。
在印度洋地区,印度正加紧打造自己的势力范围,今年3月,莫迪访问毛里求斯时被授予“印度洋之星与钥匙最高统帅勋章”,这枚勋章象征着对他推动印度印度洋战略的认可。
从2015年提出“萨迦愿景”到今年升级为“马哈萨迦愿景”,印度一步步强化着“印度洋安全净提供者”的角色,去年红海危机中,印度海军成功开展护航行动,更让它在地区安全事务中赚足了存在感,这种区域影响力,成了印度在中俄印机制中叫板的重要资本。
莫迪政府的外交理念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过去印度讲究不结盟的“浪漫主义外交”,现在则换成了“以和平为面子,以权势为里子”的实用主义路线,他们明确表示,外交必须服务于印度的大国梦,要向对手划定红线,还要果断坚持基于自身利益的立场。
这种转变在多边机制中表现得很明显,尤其是在上海合作组织里,印度常常对中俄主导的议题提出不同意见,试图改变过去“协商一致”的决策模式。
不过印度的处境有点矛盾,它既想在经济合作中争取更多主导权,又离不开中俄的市场和资源,上合组织里关于建立开发银行的提议,印度的态度就很微妙,既想参与规则制定,又担心被边缘化。
这种心态延伸到中俄印机制中,就变成了既要强势地位,又要维持合作框架的复杂诉求。
对美国,印度最近在刻意保持距离,罗德里格斯的表态就是在划清界限,印度不会当谁的小兄弟,这种姿态和印度“战略自主”的外交传统一脉相承,尤其是在美国推动的印太战略和印度自己的印太政策出现分歧后,新德里更想证明自己有独立的大国盘算。
今年莫迪计划参加上合组织峰会,还邀请普京到访,这些动作都在释放平衡外交的信号。
与此同时,印度对俄罗斯的态度也在变化,它明确要求俄罗斯接受“现实”,印度已经强大起来,不能再把它当小兄弟看待,这种底气既来自经济增长,也来自印度在全球南方国家中的号召力。
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印度推动吸纳非洲联盟加入,还通过“全球南方之声”峰会扩大影响力,这些都成了它自称“文明强国”的资本。
但愿望和现实之间总有差距,中俄印机制的传统是协商一致,这和印度想要的强势地位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和俄罗斯在全球治理、区域安全等议题上有自己的考量,不会轻易让印度主导议程。
印度虽然经济增速快,但基础设施和产业实力与中国还有差距,在印度洋的主导权,也面临着中国日益增长的海上存在的挑战。
有意思的是,金砖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已经超过G7集团,这让印度看到了多极化趋势下的机会,它想在中俄印机制中争地位,本质上是想在这个大趋势里抢占更有利的位置。
只是这种诉求能不能实现,不仅要看印度自己的实力,还要看中俄的态度,更要看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毕竟,在多边合作里,光靠嗓门大还不够,还得有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说话。
印度的强势诉求,最终还要接受机制规则和现实利益的双重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