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版图变迁从李治到武则天,大唐版图如何演变?
李治这个人,常常被人误解成一个软弱的皇帝。 书里说他仁懦,说他不争,仿佛只是个被武则天牵着鼻子走的丈夫。 但如果仔细看他在位那三十几年,哪怕隔着史书斑驳的字迹,也能感受到那股子隐忍后的锋利。 他不爱摆姿态,却会在合适的时候下狠手。 你想想,能在长孙无忌那样的舅舅压迫下慢慢腾挪,最后反过来把人掀翻在地,这需要什么? 不是脾气暴烈,而是耐心,是真正的耐心。 他年轻时就敢冒天下大不韪,把武则天从庙里迎回后宫。 那是太宗的遗妃啊,史官记下时都皱着眉头。 但李治就是这么干了。 他的温和背后有倔劲,像是江南春雨里的一棵竹子,看似软,却能一点点撑开石缝。 武则天进宫以后,不急着掌权,先学着在李治的病榻旁处理奏折,接待使臣。 大臣们一开始嗤之以鼻,可年复一年,等他们反应过来,朝堂上已经少不了她的声音。 长孙无忌当年掌权,眼神总是凌厉,俯瞰着年轻的皇帝。 他以为自己能像拉线的木偶师一样操纵朝局。 可李治慢慢替换人手,提拔李义府、许敬宗这些没有背景的官员。 那些人知道自己是谁抬上来的,自然死心塌地。 长孙无忌被软禁流放,最后抑郁而终。 一个庞大的家族,就这样被瓦解掉。 李治不声不响,却干净利落。 朝政的格局由此改写。 旧的关陇世家一代代把持权力,他们身后有家族、有门第,而李治和武则天把他们一点点压下去,换上一批书生和寒门子弟。 朝堂气息变了,少了世家老臣的倨傲,多了新科进士的生气。 沈佺期、宋之问、陈子昂,甚至后来的姚崇、宋璟,都能找到出场的机会。 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的功劳,其实背后也有李治的影子。 在地图上,唐朝的疆域像被一支大手不断推开。 东边,唐军与新罗合力,灭了百济,逼得高句丽城破。 668年的平壤,那是大唐东进的高光时刻。 安东都护府就设在那里,士兵们在陌生的土地上插下旗帜。 可风光没过多久,新罗翻脸成仇,几年苦战,唐军筋疲力尽,最终退回辽东。 曾经的雄心只留下几个废弃的营盘,被草和野狗吞没。 西边更是跌宕。 苏定方平定西突厥,安西四镇正式建制,龟兹、于阗、疏勒、焉耆四个绿洲被系在大唐腰带上。 那时候的驼队可以在长安和费尔干纳谷地之间畅行,驿站的火光照亮戈壁夜空。 可吐蕃的骑兵卷来,670年的大非川之败,唐军溃不成军,四镇一度失守。 几年间,西域的归属像骰子一样反复掷来掷去。 直到692年,王孝杰率兵再收四镇,旗帜重新插在龟兹城头。 武则天干脆又设北庭都护府,把天山以北的疆域也纳入版图。 从此,安西与北庭南北呼应,像两只撑开的手,把丝绸之路攥在掌心。 北方草原上,突厥人复国,契丹人反叛。 幽州的风里,常常夹杂着狼嚎和战鼓。 696年契丹起事,唐军仓皇。 武则天不得不与突厥眉来眼去,让他们替自己牵制契丹。 那是险象环生的局面,大唐的北境从未彻底安宁。 士兵们守在长城以北的要塞里,盯着黑夜里点点篝火。 社会的呼吸,也跟着这些战事的节奏在起伏。 人口数字最能说明问题。 贞观初年,户口三百万。 到李治在位时,不到四百万。 等到武则天退位,六百多万户。 数字背后,是田地被重新开垦,农人扛着锄头在黄土坡上流汗,是徭役减轻、赋税下降后,孩子们能活下来。 百姓或许不关心安西四镇在哪里,但他们知道日子比过去要好。 当然,权力的另一面是血。 酷吏们横行,来俊臣、周兴像两条毒蛇,被放进宫廷与宗室之间。 有人被请君入瓮,有人半夜被拖走,留下空荡荡的宅院。 那是唐史里阴森的一页。 可就是在这样的恐怖气氛中,新的官僚体系在长成,新的文化人被推上舞台。 武则天爱才,即便在杀戮间隙,她也会召见诗人,抬举学士。 于是,政治的残酷和文化的繁盛,竟然并行不悖。 李治与武则天把天下改造成另一副模样。 旧贵族失势,新士子崛起;东边的边界收缩,西域的手掌伸得更远;北方时刻紧张,但中原内部却渐渐稳固。 等到李隆基登基,他面对的不是庞大的关陇集团,而是一群科举出身的文官。 开元盛世的舞台,其实早在李治和武则天的年代就搭好了。 这一切都绕不开李治。 他总是被放在妻子的阴影下,说他昏庸,说他懦弱。 可若真是那样,他怎么能顶住世家大族的压力? 怎么能一步步把朝廷交到自己手里? 他像个沉默的棋手,把坏名声推给了武则天,自己退在幕布之后。 到头来,史书记下的辉煌和血腥,都有他的一份。 大唐的版图在他与武则天手中一伸一缩,像一口呼吸。 辽东的退却,龟兹的再起,突厥的复燃,契丹的躁动,地图上的颜色晃动不定。 而在长安城内,新的学子提着书箱走进仕途,新的诗人在灯下磨笔,百姓在田间插秧。 夜幕降临,长安宫阙的灯火一点点亮起来。 武则天坐在殿中,批阅奏章,窗外的风吹动帘幕。 她的身后,那把李治留下的空椅子静静伫立,仿佛还在看着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