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今天,中国造船业又干了一件让全世界瞩目的大事——两艘真正的“造岛神器”在江苏启东稳稳滑入水中。 它们的名字很响亮,“通浚”轮和“浚广”轮,不仅体量惊人,本事更是顶尖,堪称亚洲最大、世界领先的耙吸挖泥船。 这两艘船下水后,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高端疏浚装备领域彻底告别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更可能悄然改变南海海域的未来发展格局。 这两艘船到底有多大?打个比方,它们一次能挖吸的泥沙量,足够填满整整18个标准游泳池,舱容达到35000立方米,创下亚洲纪录。 更厉害的是,它们能在短短90分钟内把这个“大肚子”装满,效率称得上全球顶尖。挖泥的深度更是突破极限,120米。 相当于把耙头伸进40层楼高的海底作业,这种能力在以前是我国大型挖泥船一直未能突破的瓶颈。 如果光是大、挖得深还不够,这两艘船真正“聪明”的地方在于智能化。它们配备了完全自主研发的智能疏浚系统,实现“一键疏浚”操作。 这是什么概念?过去需要多名船员协同才能完成的复杂疏浚任务,现在只需一个人坐在控制室里,喝着咖啡、看着屏幕、适时点下按钮就能完成。 系统会自主学习不同土质和海底环境的变化,像一个会思考的大脑,让整个“挖—运—吹”作业链条实现全自动控制。 除了能“吃泥”外,这两艘船还特别能“跑”。它们具备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即使在八级风浪下也能正常施工。 耙头高压冲水的压力相当于一头5吨重大象站在手掌上施力,破土能力世界领先。更关键的是,它们能把泥沙吹到12公里远的地方,为远距离填海造岛提供了核心能力支撑。 你可知道,就在不久之前,全球3万方以上舱容的超级挖泥船还全被国外公司垄断,中国在大型深水疏浚工程中屡屡遭遇装备门槛的掣肘。 从1937年引进中国第一艘万吨级挖泥船“建设号”开始,中国疏浚装备的自主化道路走了近百年。直到2007年,我国才真正造出首艘自主设计的万方级耙吸船“新海虎”轮,迈出了关键一步。 而今天下水的“通浚”“浚广”轮,代表的是中国疏浚装备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质变。全船设备国产化率高达95%,从智能控制系统到超大功率泥泵,从可调节双艏喷系统到双燃料发动机,全部自主可控。 振华重工在建造过程中还创新采用“数字化船坞+模块化建造”模式,把常规需要24个月的工期压缩至14个月,在精度控制、焊接工艺上达到新高度。为什么说这两艘船的下水时机引人联想? 因为最近南海局势正进入一个微妙阶段。在仁爱礁,菲律宾非法坐滩的“马德雷山号”军舰已经三个多月未能获得有效补给,菲军方人员陷入焦灼,甚至多次进行危险挑衅。 在黄岩岛,中国科研船持续开展测量作业,收集关键数据,而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则借“航行自由”之名加强监视巡逻,试图形成多边联合施压态势。 所以,“通浚”和“浚广”轮的下水,绝不只是两艘新船投入使用那么简单。它背后是中国高端装备自主化突围的成功案例。 是工程力量向深海进军的里程碑,更是中国在复杂海域博弈中,用实力塑造未来的底气所在。随着它们年底交付服役的脚步临近,南海这片蓝色国土上的建设图景,或将翻开全新一页。 参考资料:亚洲最大!我国自主研发海洋工程装备“大耙”成功下水 2025-08-26 12:21·金羊网
中国船队黄岩岛强势进驻!港口机场同步建设,菲媒惊呼“真要填岛”?南海黄岩岛又成
【3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