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李敖和琼瑶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他们相谈甚欢,临别时,李敖很绅士地吻了琼瑶的手。 他们俩的相遇,就发生在1964年6月一个朋友聚会上。李敖对琼瑶第一印象还行,觉得她手皮肤好,面孔和善,谈吐优雅。两人聊得投机,临走李敖吻了她的手,当作礼节。这事儿李敖后来在文章里提过,算是他们唯一一次正面接触。 没多久,事情就变味了。李敖在朋友推介下看了《窗外》,仔细读完后忍不住批评。他觉得小说结局太软弱,女主角江雁容迫于母亲压力断了和康南的恋情,这等于向传统道德低头,没给年轻人看到希望。他写文章忠告琼瑶,该走出她的小圈子,做更大世界的创作者。 因为世界上除了花草月亮和胆怯爱情,还有现实苦难和真实题材,那些才该是文学的方向。李敖最不满的就是这种处理方式,认为它助长文坛陈腐气,会误导青少年,让他们在封闭环境里做些空洞的梦。他也承认《窗外》细腻动人,是言情小说的代表,但正因为成功,琼瑶更该创造勇敢的新人物。这些观点他公开在文星杂志第九十三期上,检查校样时反复调整,确保论点清楚。 琼瑶没直接争辩,她自信自己的路子,继续一部接一部出书,像《烟雨朦朦》《在水一方》,主题还是围绕爱情家庭,读者买账。李敖后来形容琼瑶像鸵鸟,头埋沙里,主题永远限于月亮花草和淡淡哀愁。至于三毛,他说那是琼瑶的变种,在原有基础上再撒把黄沙。李敖一生保持批判风格,琼瑶则专注言情,两人没再深交。1970年代,李敖出狱写回忆,琼瑶小说改编热播。1980年代,他上节目点评,她经营出版社。晚年李敖研究人物,琼瑶写回忆。 李敖的生平挺曲折,他早年家境好,但迁台后生活一般。父亲李鼎彝出身吉林扶余,早年在北京大学求学,家族受儒家影响。他小时候在北京、上海住过,见过乱世。大学时他穿长袍出入校园,参与辩论,养成考据习惯。文星时期,他批时政,影响大,但也招来麻烦。入狱两次,他牢里坚持读书,手写笔记。出狱后转电视,挥手讲解历史。竞选时街头呼吁,晚年在北京病逝。 琼瑶的成长也多迁徙,她四岁时就随家人避难。母亲袁行恕出身书香,影响她写作。高考落榜后,她书桌前修改稿纸,推出《窗外》。作品多自传元素,师生恋是她亲历。结婚后跟平鑫涛合作,推出更多书。晚年她在新北市淡水区住,录告别视频。
1964年6月,李敖和琼瑶在一次朋友聚会上认识了。他们相谈甚欢,临别时,李敖很绅
古往奇趣角
2025-08-28 01:19:48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