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总理:中国为巴基斯坦所做的一切,都是美国做不到的 面对中外记者的镜头,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毫不掩饰对中巴关系的认可,一句“中国为巴基斯坦提供的帮助独一无二,没有任何国家能够复刻”,在国际舆论场中激起层层回响。 这番表态不仅是对中巴情谊的生动注解,更道破了当下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关键现实——在大国互动的复杂棋局里,巴基斯坦的选择从来不是模糊的“平衡术”,而是基于切实利益与战略信任的清醒决断。 巴基斯坦的立场很快便以行动得以明确:修复对美关系有其限度,而这一底线正是中巴友谊的稳固性。 伊斯兰堡的选择背后,是对两国合作所创造的实际价值的清醒认知——在国际关系中,切实的利益往往比言辞的承诺更具分量。 中国为巴基斯坦带来的支持,始终体现在可感知、可检验的实质进展中。 作为“一带一路”关键项目,中巴经济走廊不仅逐步构建起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网络,更在民生与能源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这一合作模式所彰显的,正是以实绩支撑信任、以共赢筑牢关系的长远路径。 在旁遮普省的乡村,曾经每天4到6小时的停电难题,如今已缩减到不足1小时,中方承建的光伏电站投运后,村民家中的冰箱、洗衣机重新运转,当地工厂也终于能实现全天不间断生产。 这些细微处的变化,正是中巴合作最鲜活的注脚,巴基斯坦规划和特别任务部部长伊克巴尔的评价一针见血:中国搭建的交通与能源网络,不仅解决了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短板,更让这个国家拥有了吸引全球投资的底气,为工业化发展打开了全新空间。 而在金融领域,中国的支持同样雪中送炭,2025年初,中国人民银行与巴基斯坦国家银行再度签署总额19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这份协议如同为巴基斯坦经济装上“稳定器”。 中国以债务展期等务实方式多次提供关键支持,有效帮助巴方缓解短期偿债压力,展现出不同于传统援助方的灵活与耐心。 而在防务合作层面,中巴关系已超越军贸买卖,迈入深度联合研发与全产业链协同的新阶段。 以JF-17“枭龙”战斗机为例,其巴基斯坦本土化生产率已达72%,不仅实现关键装备自主制造,更逐步构建起涵盖研发、生产与维护的完整国防工业体系。 这种“授人以渔”的模式,与美国助理国务卿唐纳德·卢所提及“需平衡中国影响力”却仍停留在军售层面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所提供的,是从技术转移到人才培育、从供应链自主到系统维护的全周期赋能。 美国并非没有尝试过扩大在巴基斯坦的影响力,不久前,唐纳德·卢宣布向国会提交10.1亿美元的外交预算,宣称用于“在南亚和中亚与中国竞争”,其中仅1.01亿美元定向提供给巴基斯坦,名义是“加强民主、打击恐怖主义、稳定经济”。 与之相比,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直接投资累计已超25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超7万个——两组数据的差距,不仅是数字的悬殊,更折射出两种合作逻辑的本质不同:美国的援助带着“竞争”的附加条件,而中国的投资则聚焦于“共赢”的发展实效。 过去,也曾有观察人士因巴基斯坦与美国的互动,质疑“巴铁是否还铁”。 不可否认,巴基斯坦在大国之间寻求平衡,是基于自身发展需求的理性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对中巴关系的定位有所模糊。 翻开巴基斯坦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年度报告,“与中国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外交政策基石”这句话,已连续十年未作任何调整。 这份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是出于短期利益的妥协,而是经过长期交往沉淀的战略互信。 在资金支持方面,中国的贷款利率约为2%,部分项目还会提供贴息优惠;而世界银行等西方机构的贷款利率动辄达到4.8%,且往往附加政治条件——或是要求改革国内政策,或是干涉经济主权。 以瓜达尔港的公路配套项目为例,中方优先雇佣巴基斯坦本地工人,本地员工占比超七成。 这些工人不仅获得了稳定收入,更在中方工程师的指导下,逐步掌握了电力设备操作、车辆维护、工程管理等专业技能。 当项目竣工时,留给巴基斯坦的不仅是一条畅通的公路,更是一支能独立承接工程、推动本地发展的人才队伍。 夏巴兹总理的表态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正是因为它戳中了国际政治的核心现实:中国对巴基斯坦的帮助,是无法被替代的。 1900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议 vs 1.01亿美元的“竞争性”援助,250多亿美元的直接投资 vs 附带条件的短期支持,两种选择背后,是两种发展路径的较量。 这些实实在在的民生改善,远比空洞的地缘政治承诺更有说服力,而中巴合作的故事,也正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相处模式。
我敢打包票,中国,是巴基斯坦遇到的最后救赎!“如果中国不在,我们早就穷得
【41评论】【53点赞】
用户10xxx09
小巴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让他说说土耳其仿制的武器装备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