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时长白山电闪雷鸣,让众人感觉十分惊异,最终这棵山参被当做国宝收藏。 董德双出生在吉林抚松县北岗镇一个普通农户家,那地方靠长白山近,以产野山参出名。他小时候就跟家里人接触山林事宜,学着认地形和植物。到了19岁那年,董德双头一次跟着邻居进山放山,也就是采挖野山参。他当时啥经验都没有,就靠前辈带路,学着用工具和记路径。北岗镇在长白山西北边,森林密布,资源多,董德双通过这次行动开始了解行业规矩。从那以后,他继续干这行,积累了不少技能,成了当地采参人里的熟手。后来董德双带队进山,坚持老一套方法,比如用鹿骨签挖土,避免伤根须。他的经历让很多人知道,长白山采参不是简单活,得懂传统。 王忠全是队伍把头,年近五十,有多年放山经验。他领着巩力新、王忠华和董德双进山。王忠全早年从山东闯关东到北岗镇,熟悉山路和标记方式。巩力新比他小二十多岁,两人是老搭档,以前多次合作。王忠华是王忠全的二哥,从山东来看他,顺便见识山里。王忠全负责决定路线和分工,确保大家安全。董德双作为新人,主要帮忙观察和递工具。这四个人的组合,体现了当地采参队伍的典型结构,老带新,互相照应。他们进山前商量路径,带上必需工具,像木棍、鹿骨签和小斧头。 1981年7月20日,他们进入长白山原始林区,目标是大黑山。那山路难走,人少去,容易迷路。四人走着走着,注意地表迹象。王忠全先发现一株参秧,有三身十二匹叶,特别罕见。大家围上去,用红绳拴住茎秆,按规矩锁住宝贝。王忠全开始挖,用手抠泥,换工具挑土。巩力新和董德双点火堆,这时候天突然变,乌云压顶,雷鸣闪电,大雨下来。董德双跑去拿塑料布盖上,雨下了十分钟就停了。他们继续挖,花了好几个小时,才把整棵参挖出来。根须长,芦头三段,秧子带浆果。挖完用苔藓和树皮裹好带土保存,在树上刻年月标记,坑里埋种子留种。 这棵野山参鉴定后,生长约160年,重9.2两,老秤计算,合285克。主体长5.4厘米,粗3.2厘米,两腿八字开成元宝形,主须五条,最长46.8厘米。按当时标准,收购价先是1420元,后来补280元,总1700元。但专家估价,它价值远超这个,顶得上200万,因为稀有。抚松县药材公司和外贸公司的人看傻眼了,认定是二等野山参以上。省政府后来收购,作为一级山参处理。这件事记在1989年《抚松县人参志》里,成了历史资料。媒体报道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几家报纸都提了,影响大。 挖出这棵参后,四人下山,把它送到县城销售。县里规定,六等以上山参得交药材公司,外贸公司出口创汇。药材公司鉴定后,决定收购。参王陈列在人民大会堂吉林厅,向大家展示中国人参荣耀。这棵参出土丰富了抚松县特产名声,当地人参产业借此发展。董德双从这次经历学到多,继续放山,但再没挖到这么大的。他相信那地方还有大参,等着他去找。王忠全他们也继续干活,传授经验给后辈。长白山采参习俗沿袭下来,像拜山神、用特定工具,这些规矩帮人避险。 40年过去,长白山变化大,修了公路,年轻人用铁镐进山,老规矩少人守。野山参资源减少,因为乱挖和环境变。董德双年纪大了,成了老把头,带徒弟还坚持传统,比如避开别人标记区,留下食物给迷路人。遇到小秧子,他系红绳放过,强调别断种。董德双晚年住在当地,参与资源保护,传知识给新人。王忠全他们也退休了,但故事流传。参王作为国宝,影响持续,提醒大家保护山林。抚松县人参志和博物馆记录这些,教育后人。 野山参在东北有悠久历史,吉林抚松是主产区,人参叫百草之王,关东三宝首。人参分野山参、移山参、园参,野山参最贵,生长深山。采参叫放山,有习俗,非物质文化遗产。队伍人数单数,把头领队,有经验。进山拜老把头孙良坟,拜山神,求赐宝。林子危险,毒蛇黑熊泥潭多,用木棍敲树传信号。找到参喊棒槌,拴红绳,围圈叩头。挖参叫抬参,用鹿骨签挑土,避免伤根。挖完裹苔藓保鲜,刻标记埋种子。这些规矩帮人敬山,保资源。 人参价值高,药用强,调气血,延寿。清朝乾隆爱吃山参,长寿相关。历史上康熙年挖出22两人参,重687.5克。现代产量降,种植面积减,需求增,价格涨。野山参稀少,收藏级贵。1981年这棵参,体现东北资源丰富,也警示过度采挖问题。现在国家管严,保护野生植物。抚松县发展人参产业,出口创汇,但强调可持续。董德双经历,典型例子,普通人挖国宝,贡献大。 长白山生态独特,海拔500-1000米针阔叶林,腐殖土适合人参。放山人技能强,野外生存靠经验。队伍用索宝棍清蛇,信有蛇护参传说。人参鸟故事,说鸟吃种子拉屎长参。放山人压山时不说话,集中注意。挖参过程谨慎,半寸半寸扒土,花时间长。这棵参挖出后,库房有黄鼠狼围包故事,后来成美术作品,黄鼬拜参王。参王体型美,须曲如行书,珍贵。
1981年,一颗重量超过七两,价值超过200万的野生老山参在东北被挖出,而且开挖
文山聊武器
2025-08-30 16:36:17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