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年,李隆基率军杀入宫中,在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当看到在一旁瑟瑟发抖的上

吴术说史 2025-09-02 10:47:34

710年,李隆基率军杀入宫中,在除掉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后,当看到在一旁瑟瑟发抖的上官婉儿,心中有所迟疑,但还是将她杀掉,事后,太平公主震惊的说:“婉儿并非韦党,就这样被杀了,三郎的手段也太狠辣了。”

公元710年的长安城笼罩在血色月光之下,太平公主府的烛火彻夜未熄。

当李隆基的士兵冲进皇宫肃清韦后党羽时,一位身着素色宫装的女子平静地整理好发簪,将毕生心血凝结的诗稿锁入檀木匣中。

这位曾左右帝国文脉的才女,终究没能逃过权力漩涡的吞噬。

上官婉儿的家族本是关陇望族,祖父上官仪因替唐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遭灭门。

襁褓中的女婴随母亲郑氏没入掖庭宫成为婢女,却在枯草堆旁捡拾到《诗经》《楚辞》。

每当夜深人静,她借着月光在陶罐碎片上默写诗句,十三岁便能出口成章。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洛阳紫微城里,女皇武曌偶然见到这个在扫帚旁写赋的少女,当即命其即兴创作。

婉儿笔走龙蛇写下"露浓香泛小庭花",让见惯锦绣文章的女皇也不禁赞叹:"此女当胜秘书省诸生。"

此后二十年间,她从九品才人晋升为二品昭容,在紫宸殿朱漆屏风后批阅奏章。

史书记载其"掌纶诰之选,代天子言",朝廷制诏多出其手。

每当宰相们争执不下,她总能引经据典化解僵局。

但在这华丽帷幕背后,是永无止境的危机试探。

她曾眼睁睁看着武则天处死亲生骨肉,目睹张昌宗兄弟祸乱朝纲,更参与绞杀太子李重俊的血腥政变。

景龙四年秋,李隆基策动的唐隆政变撕开了伪装的平静。

婉儿凌晨三点便得知消息,她深知政变军最恨韦后余党,急忙命人取来与太平公主拟定的遗诏副本。

这份以"相王李旦辅政"为内容的文书,原本是她为自保准备的护身符。

当禁军统领葛福顺持剑闯入紫微省时,她正将金箔封皮的密诏塞进对方铠甲内。

"婉儿姑娘可知罪?"李隆基的亲信刘幽求厉声喝问。

女子颤抖着展开丝绢,上面赫然是太平公主的朱印。

谁也没料到,这位以诗才著称的女子会在生死关头祭出政治筹码。

但年轻的临淄王只是冷笑:"此诏墨迹未干,怎会有你的私印?"

刀刃落下的瞬间,她腕间的翡翠镯碎成两半,那是十四岁入宫时母亲留下的遗物。

后世史家多将她的殒命归于政治斗争的必然。

但鲜为人知的是,政变前夜曾有人提议留她性命。

据《资治通鉴考异》记载,宋璟曾谏言:"婉儿文采可传后世,杀之可惜。"

这个建议最终被否决,源于更深层的权力考量。

刚继位的相王之子需要彻底清除武周余脉的影响。

开元年间整理的《上官昭容集》序言中写道:"才高命蹇,深陷权局",道尽了历史吊诡。

这位传奇女官的悲剧,折射出盛唐时期女性参政的特殊困境。

她们虽能凭借才智突破宫闱桎梏,却始终无法摆脱依附男权的生存法则。

从替父报仇的骆宾王到两度垂帘的武则天,再到命丧政变的婉儿,无数鲜活案例印证着。

在男尊女卑的时代,女性施展才华的空间永远与政治风险相伴相生。

如今西安碑林博物馆珍藏的上官婉儿墓志铭,字迹已有些许模糊。

志石背面记载着她曾主持编纂类书《三教珠英》,这部汇聚佛道儒三家典籍的巨著影响深远。

墓穴中出土的陶俑手持毛笔,仿佛仍在诉说着那位在权力夹缝中执着书写的女子,如何用一支笔杆在唐王朝的天空下划出短暂而绚烂的轨迹。

对此您怎么看?

0 阅读:1

猜你喜欢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