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11月,八路军副团长、神枪手王凤麟遭叛徒出卖,被日军围在山上,打到只剩一颗子弹时,他犹豫了:是打叛徒,还是打日军头目? 王凤麟是黑龙江牡丹江人,他自小跟着父亲深入山林打猎,练就了百步穿杨的枪法。 “九一八”事变后,王凤麟加入抗联,后被派往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学校,掌握了工兵、爆破等技术。 1938年,学成回国的王凤麟被派往八路军山东纵队工作,担任营长、副团长。 1941年,王凤麟在一次战斗中,被日军子弹击中右腿,由于医疗条件有限,伤口化脓严重,医生只能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为他进行截肢手术。 失去一条腿后,王凤麟没有向命运妥协。他让战士们找来坚硬的枣木,亲手打磨出一副假肢。 白天,王凤麟拄着拐杖在山路上练习行走;晚上,他就坐在煤油灯下手握枪支,练习瞄准姿势。 几个月后,王凤麟不仅能像正常人一样平稳行走,甚至还能骑在马背上指挥训练。 之后,王凤麟率游击小队屡屡伏击日伪军,由于他枪法很好,被称为 “独腿神枪手” ,日伪军对他很是忌惮,发出了重金悬赏令。 1942年秋、冬之际,日军集中兵力进犯鲁中根据地。 面对重兵压境,鲁中八路军主力决定暂时跳出包围圈,转移到外线开辟新的战场。考虑到王凤麟安装假肢后行动不便,组织上特意安排了4名战士,准备用担架抬着他一起转移。 王凤麟拒绝说:“部队转移本就困难,我不能成为大家的累赘。马鞍山地势险要,三面都是悬崖,只有一条小路能上山,易守难攻。我留在那里打游击,既能牵制敌人兵力,还能为大部队转移争取更多时间。” 就这样,王凤麟带着6名战士,以及一把在战场缴获的狙击枪,登上了马鞍山。 当时山上还有二十多名来不及走的群众,在看到王凤麟决定留下来坚守后,他们纷纷表示要加入战斗,有的帮忙搬运石块,有的负责照顾伤员,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临时守卫队伍,就这样组成了。 可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头,队伍里竟然出现了叛徒。这个叛徒名叫谭继生,在敌人重兵压境下被吓破了胆。 11月5日深夜,谭继生偷偷溜出马鞍山,摸黑跑到日军驻地,对日军指挥官山田大佐说:“山上只有王凤麟带着30多个老弱残兵,武器弹药早就快用完了。只要派重兵进攻,不出半天就能拿下马鞍山,活捉王凤麟!” 山田大佐一听,顿时眉开眼笑,亲自带队杀向马鞍山。 11月9日,日军对马鞍山发起攻击,从早上激战到黄昏,在丢下几十具尸体后,只得暂时偃旗息鼓。 10日,日军再次发起疯狂进攻,到了下午3点左右,王凤麟摸了摸枪膛,发现只剩下最后一颗子弹。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又刺耳的声音突然从山下传来:“王凤麟!别硬撑了,你的子弹早就打光了吧!快下来投降!只要你放下武器,不仅不杀你,还让你当青州警备司令,比你在八路军里当官强多了!” 王凤麟抬头向下望去,只见谭继生穿着一身崭新的伪军制服,站在日军队伍最前面,脸上带着谄媚的笑容,正得意洋洋地喊话。 看到这个叛徒,王凤麟气得浑身发抖,他下意识地举起枪,枪口对准谭继生的脑袋,手指已经触到了扳机。 可就在这时,王凤麟眼角的余光突然瞥见山脚下的一块空地上,有一道光亮一闪而过。他顺着光亮仔细看去,只见一个穿着日军大佐制服的军官,正拿着望远镜观察山顶的情况。 紧接着,那个军官抽出腰间的军刀,高高举过头顶,似乎在下达新的进攻命令 ,周围的日军立刻开始整理装备,准备发起新一轮冲锋。 这最后一颗子弹,到底该射向谁?杀了谭继生,能解心头之恨,但就算杀了他,也改变不了眼下的战局;可如果杀了那个日军大佐,就会让日军陷入混乱,说不定还能为山上剩下的人争取到突围的时间。 最终,王凤麟深吸一口气,缓缓调整枪口,对准了那个日军大佐。 随着一声枪响,那个大佐闷哼一声,手中的望远镜和军刀掉在地上,身体直挺挺地倒了下去。 看到山田大佐被击毙,日军大队长失去了理智,他红着眼睛嘶吼道:“全体进攻” 。 随后,日军集中了所有的机枪和火炮,向王凤麟所在的阵地发起了疯狂的进攻。 激战中,王凤麟中弹牺牲。到了傍晚,山上的30多名守卫者中,除了3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成功突围外,其余人全部壮烈战死。 不过,王凤麟和战友们的牺牲并没有白费。正是因为他们在马鞍山坚持了两天一夜的顽强抵抗,吸引了大队日军,为鲁中八路军主力部队的顺利转移创造了宝贵的时间。
1942年,一500人的日军骑兵与只有300人的八路军骑兵相遇。敌军官手持望远镜
【6评论】【11点赞】
朝霞满天
致敬!
红旗飘飘
向革命英烈致敬[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