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到西北去执行绝密任务,谁料在上飞机之前,摄影师突然说要给她拍一张“遗照”。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 当蘑菇云升起30分钟后,一架改装的伊尔—12飞机径直飞向核爆中心,执行采样任务。驾驶舱里坐着的,是28岁的女飞行员张连芳。 很少有人知道,为了这次飞行,张连芳和战友们在出发前都拍了照片存档。当时谁都清楚穿越核爆云团意味着什么,强辐射可能导致终身不育,甚至危及生命。 张连芳1959年从航校毕业,成为空军第十三师的领航员。1964年接到前往西北执行特殊任务的命令时,她并不知道具体内容,直到抵达马兰基地才明白自己将参与中国核试验。 罗布泊的生活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白天地表温度超过40度,晚上又降到零下。地下水苦涩难咽,第一次喝就让人反胃。女同志上厕所更是难题,用破席子和雨布搭的简易棚经常被风刮跑。 核爆当天,张连芳趴在掩体里等待。爆炸瞬间,即便戴着墨镜,强光依然刺得睁不开眼。地面剧烈震动,耳朵里塞的棉花也挡不住巨响。确认成功后,她立即冲向飞机。 飞机接近蘑菇云时,强烈的气流让机身剧烈摇晃。舱内温度急剧升高,脸部感觉像贴在火炉旁。张连芳紧盯仪表,计算进入角度,确保采样器能准确工作。 第一次穿越成功后,她做了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再飞一次。理由很简单,担心气流影响样本纯度,必须确保科研人员拿到最准确的数据。 第二次穿越更加凶险,蘑菇云内部气流更加紊乱,飞机几度接近失控。张连芳凭借经验稳住机身,完成了第二次采样。落地时,她的飞行服已被汗水完全浸透。 任务结束后的体检显示,张连芳受到的辐射污染最为严重。回到宿舍第二天早上,枕头上满是掉落的头发,用手一抓就是一把。原定的婚期被迫推迟,未婚夫张文波在信中写道,不管等多久都愿意。 1965年,当部队准备进行原子弹空爆试验时,身体刚刚恢复的张连芳再次主动请战。她的理由很实在:熟悉西北环境,了解飞机性能,是最合适的人选。 战友们因此叫她“傻连芳”,她反倒觉得这个称号不错:“傻人不怕难,傻人能扛事。”在她看来,国家需要的时候站出来,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张连芳在空军飞行28年,执行数百次任务,直到1990年退休。退休后,她开始撰写回忆文章,想把那段特殊经历记录下来。 写作时她经常戴着老花镜,一笔一画地写。有时写到牺牲的战友,眼泪会滴在纸上。她说这些事必须记下来,不然以后就没人知道了。 如今89岁的张连芳,偶尔还会拿出珍藏的飞行服看看。谈起当年的经历,她的语气很平淡:“那时候大家都是这样,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 从东北农村走出的普通女孩,成长为中国核试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张连芳的经历折射出那个特殊年代里,一代人为国家发展付出的青春与健康。 她曾说,现在的年轻人条件好多了,但不管时代怎么变,有些东西不能丢:认真做事的态度,承担责任的勇气,还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大局观。 这些朴素的话语背后,是一个飞行员用28年职业生涯写下的答案:专业、勇敢、担当。这或许就是那一代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信源:原子弹爆炸后驾机冲向蘑菇云!执行任务前,她曾拍下“遗照”——中国军网
1964年,28岁女飞行员到西北去执行绝密任务,谁料在上飞机之前,摄影师突然说要
玉尘飞啊
2025-09-05 10:37:14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