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媒体放出狠话:如果中国真有一天开打,别以为手里握着航母和导弹就能高枕无忧!扎哈罗娃在记者会上说,如果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俄罗斯和中国会不只政治回应,她强调中俄伙伴不针对别人,但面临侵略,能结合力量,这话从俄罗斯经验来,意思是光有装备不行,得有实际反制。 美国人把“堤丰”系统往日本一摆,还拉着自卫队搞了场联合军演,似乎觉得这道用导弹砌成的墙,足够坚固了。 结果莫斯科那边,扎哈罗娃一句话就给怼了回去:“光有航母和导弹,还不够。”这句警告,就像一道探照灯,瞬间照亮了钢铁之下的脆弱。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武器秀肌肉了,它逼着我们去想一个问题,今天的世界,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威慑力。 它至少有三个层次:硬件的门槛,软件的价值,还有战略的纵深,家底厚实当然是上牌桌的前提。中国要是没有航母、五代机和那些让对手头疼的高超音速武器,恐怕早就被挤出牌局了。 可光有这些还不够,历史早就给过答案了。晚清的北洋水师,装备在亚洲数一数二,可结果是,甲午一战,灰飞烟灭。冷战时期,美苏的核弹头堆得能毁灭地球好几遍,换来的不是安全,而是差点把全世界都拖下水的古巴导弹危机。 现在,美国又想用“导弹包围圈”这张旧地图,来走亚太这条新路。可这操作,看似是给盟友壮胆,实际上是把日本顶在了最前面,逼得中俄必然要升级自己的防空反导系统,甚至把那些发射点直接设定为目标。这种玩法,带来的不是安全,而是一个军备竞赛的死循环。 硬件是骨架,那软件才是灵魂。扎哈罗娃那句“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分量很重。她的底气,不是来自图纸上的参数,而是俄军在叙利亚、乌克兰这些真实战场上,用血与火换来的实战经验。 怎么搞电子对抗,怎么防饱和攻击,怎么在巷战里活下来,这些都不是演习场能完全教会的。这番话,听着像是说给美国听,但何尝不是对身边朋友的一种“老大哥式提醒”。 中国军队的装备确实先进,但相对缺少现代大规模战争的淬炼。而中俄这些年的“东方-2022”这类联合军演,搞的就是深度战术磨合。中国学俄罗斯的实战经验,俄罗斯参考中国的战术创新,这种“硬件巨人”和“战场老兵”的互补,产生的化学反应远不是1+1那么简单。 以为中俄的反制只有军事牌,那就太小看这场博弈了。真正的较量,早已超出了军事范畴,先看经济。日本的经济对中国依赖有多深,超过1400个品类的商品,一半以上的进口额来自中国。 日本人夏天离不开的空调,手里敲的笔记本,十台里有九台来自中国。这种深入民生的联系,本身就是一种无需动武的强大筹码。 再看日本国内。美国想部署导弹,可不是所有日本人都点头。北海道的民众就直接喊话,不想成为“冲绳第二”,不想“引火烧身”。这种来自内部的分裂和恐惧,恰恰是对手战略的薄弱环节。 最后是外交。中俄一起发布《关于全球战略稳定的联合声明》,就是在规则和道义上争取主动,把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的行为摆到台面上。扎哈罗娃说的“整合力量共同反制”,也不只是口头表态,而是预告了共享预警数据、联合电子战等实实在在的协作。 说到底,美国在日本部署导弹,思维还停留在冷战时期,以为堆砌硬件就能解决一切。而中俄的回应,则是一个更立体的组合拳:硬件是入场券,软件是战斗力,而战略纵深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真正的国家安全,绝不是靠在别人家门口堆几枚导弹就能换来的。想用这种单边行动换取绝对安全,最终可能会发现,自己亲手打造的这把锁,锁住的恰恰是自己的退路。
红旗-29弹体极其巨大、粗壮,每部发射车为两联装,仅携带两发拦截弹。这种导弹在当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