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万没想到,全球局势“最乱”的竟然是中国,人民大学金灿荣校长曾直言:中国周边环境最恶劣,是弱势王朝的产物,20个邻国各个都比猴精…… 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期,那时的中国,就像一头沉睡的狮子,被西方列强的炮火惊醒,却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自卫时机。 "天朝上国"的光环被打碎了,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东亚秩序也随之崩塌,列强们拿着尺子和笔,在地图上划出了一条条新边界,留下了无数争端的种子:中印边界争议、南海主权纷争、钓鱼岛归属问题...... 中国的周围住着14个邻居,海上还有6个,他们有的友善,有的冷漠,有的甚至怀有敌意,每一个边界线,都可能是合作的桥梁,也可能是冲突的导火索。 如今,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正在经历深刻变化,挑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美国主导的军事联盟体系正在不断升级扩展。 从冷战时期的美日、美韩、美澳等传统双边同盟,到如今的一张针对中国的"安全网"正在亚太地区编织,这些联盟就像一个个"安全岛屿",将中国周边的战略空间切割得支离破碎。 海上争端变得更加复杂,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菲律宾等国借机挑战中国主权的行为明显增多,而在东海,日本对钓鱼岛的"国有化"举动,已经将这一争端推向常态化。 还有那些那些看不见的威胁,跨境犯罪、恐怖主义、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问题,特别是在中国西部边境地区,这些问题往往与传统安全威胁交织在一起,形成复杂的"安全复合体"。 面对这些挑战,中国的周边外交理念也在不断演变,2013-2023年间,中国对周边国家的投资超过4000亿美元,援助项目覆盖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边界问题是邻国关系中最敏感的议题,也是最容易引发冲突的导火索,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已经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完成了边界划分,这一成就在大国外交史上实属罕见。 与俄罗斯的边界谈判历时40多年,最终在2004年彻底解决,这被视为中国边界外交的典范。 与哈萨克斯坦、老挝、越南等国的边界问题也通过平等协商得到解决,这些成功案例背后,是中国"主权重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理念的实践。 在海上争端方面,虽然南海问题依然复杂,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至少为各方提供了一个基本行为准则,降低了擦枪走火的风险,这种务实的态度,正是中国处理边界问题的基本方针:既坚守底线,又寻求共赢。 如果说边界谈判是消除隔阂的"减法",那么经济合作就是增进友谊的"加法","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已经将中亚、南亚、东南亚国家紧密连接在一起。 高铁、公路、港口等基础设施项目如同一条条经济动脉,为区域发展注入活力,经济合作创造的不仅是财富,更是信任和理解,这是任何军事同盟都无法比拟的"软实力"。 面对各不相同的邻国,中国采取了差异化的战略应对,对俄罗斯,中国实施战略协作,两国在能源、军事、外交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形成了"背靠背"的战略态势。特别是在西方制裁背景下,中俄关系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对印度,中国坚持对话路线,尽管两国在边界问题上存在分歧,但双方都认识到冲突对谁都没有好处,两国领导人通过多边场合会晤,管控分歧,扩大合作。 对东盟国家,中国积极援建,从老挝的水电站到柬埔寨的公路网,从缅甸的深水港到越南的工业园区,中国援建项目遍布东南亚,这些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基础设施,也增进了民心相通。 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智慧,构建新型周边关系,美国的战略围堵、领土争端的复杂性、地区热点的不确定性,都将继续考验中国的外交智慧。
中国和塞尔维亚谈妥了。9月4日的北京,一场看似常规的外交会晤,却在国际政坛投
【27评论】【8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