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眼看就会有人被饿死,地主牟墨林打开自家粮仓做生意,不

海边观潮客 2025-09-08 23:40:41

1833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眼看就会有人被饿死,地主牟墨林打开自家粮仓做生意,不过“粮食只换不借不卖”,这一下农民们不淡定了。 当时山东遭遇了多年来从来没有过的大旱天气,农民们的庄稼都没有了收成,也没有了食物来源。 这话听起来有点怪——天灾面前,开粮仓本该是行善积德,怎么还搞起“只换不借不卖”的规矩?刚开始农民们可不答应:“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哪有东西换粮食?你这不是拿人命当生意做吗?”有人骂他吝啬,有人说他趁火打劫,可牟墨林不急不恼,只让人放出话来:“甭管是破铜烂铁、旧衣旧鞋,还是木工瓦匠的手艺,都能换粮食,换多换少咱按物论价,绝不亏人。” 骂归骂,肚子饿是真熬不住。有户人家实在没辙,抱着祖传的旧铜壶来了,账房先生掂了掂分量,给了两升小米,够一家三口吃两天。消息传开,农民们都动了心思,有的翻出压箱底的旧棉袄,有的扛来用不上的木犁,甚至有泥瓦匠直接蹲在牟家大院外砌院墙,干一天活换一袋玉米面。 有人说牟墨林精明,借着天灾捡了便宜——那些旧物件看着不值钱,攒多了也是笔财富,手艺人的劳力更是白赚。这话没说错,他确实没做赔本买卖,可换个角度想,当时不少地主把粮仓锁得死死的,宁可粮食烂掉也不肯接济,牟墨林至少给了条活路。要是他也学那些人囤粮,饿死的人只会更多。 但也别把他捧成“大善人”。他的“不亏人”是按自己的标准来的,农民拿的家当可能在灾年一文不值,换的粮食也就刚够续命,说到底还是地主占了主导权。他没趁火打劫抬高价,却也没真正让利,本质上还是用粮食换资源的生意,只不过裹了层“救急”的外衣。 到底该说他精明还是仁厚?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3
海边观潮客

海边观潮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