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苏联突然抛出一个大计划,要从中国引进百万工人去西伯利亚干活,可到了华北招人时,村头却贴出了“去苏联1人配10个媳妇”的标语。结果呢,村民们没被这“馅饼”砸晕,反而炸了锅,抵制情绪四起。 尼基塔·赫鲁晓夫1894年4月15日出生在乌克兰库尔斯克省一个矿工家庭。父亲是煤矿工人,母亲管家务。他小时候随家迁到矿区,从八岁起在工厂干杂活。1912年进锅炉厂当学徒。1914年短暂入伍后回厂工作。1918年加入布尔什维克党,内战中当政委。战后进矿区党校学习,逐步升迁。1920年代在党政系统任职。1929年到莫斯科任工厂党书记。1931年出任莫斯科市委工业书记,推动地铁建设。1935年升莫斯科市委第一书记,负责城市扩张。二战时回乌克兰任第一书记,组织防御。1944年乌克兰解放后监督重建。1953年斯大林死后,他参与权力斗争,同年9月当选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1954年9月访华,参加国庆,提出西伯利亚缺劳动力,请求派百万工人援助。1956年在苏共二十大作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1958年兼部长会议主席,推动改革。 中苏在1950年代初期关系密切,苏联给中国工业援助和技术支持。中国经济刚起步,需要外部帮手。1954年赫鲁晓夫访华时提出计划,要百万中国工人去苏联远东和西伯利亚干修路和采矿。中国同意,认为能学技术换经济好处。1955年招工从河北华北农村开始,宣传高工资和技能培训,承诺几年后带手艺回家。 河北乡村张贴标语吸引青年,但谣言很快传开。村民联想到抗日时被日军骗去劳工,许多人没回,少数返回带伤。这次出国干活听起来不靠谱,抵制情绪在村里扩散。报名点冷清,村民绕道走。宣传员上门讲解月薪数百卢布,吃住包,几年带技能回。但户主拒绝,局面僵几天,报名几乎零。村长报告县里。宣传员改策略,找长者帮忙,展示照片看苏联宿舍和食堂。村民表示怀疑。后来请去过苏联的人讲挣钱经历,展示带回物品。村民动摇,村干部带头签,青年跟上,报名增加。 根据历史档案,1954年中苏签署协议,但实际只派2000人左右。谣言影响招工,村民对出国警惕源于历史阴影。计划虽短,但反映民间疑虑。中苏合作本是互利,苏联帮中国建厂和技术,但劳工输出因谣言闹波折。村民抵制有原因,抗日记忆深,任何类似事都让人小心。这事虽小,却显示大国关系底层复杂。 工人坐火车去西伯利亚。苏联安排食物充足,有鸡蛋面包牛肉罐头,宿舍暖和。工作修铁路采矿,条件苦但工资实。监工有时挑剔,工人回应放缓节奏。项目推进,工人学技能攒钱。苏联后来终止合作,把人送回。原因是怕中国人久留占地方。工人带积蓄回家,用钱盖房娶妻,在本地用手艺。村里人见变化,生活改善。手艺应用本地,经济小有起色。 赫鲁晓夫继续领导苏联到1964年10月被免职。退休后口述回忆录。1971年9月11日逝世。 这事发生在中苏蜜月期末尾,几年后关系裂痕扩大。但1955年只是小插曲,体现民间对合作的现实态度。赫鲁晓夫推动改革,但劳工计划没成规模。历史总有这些意外,转折点往往从基层开始。 中苏劳工合作虽没持久,但工人带回经历影响村里。很多人用钱改善生活,手艺在本地推广。苏联终止也预示关系变化。但在当时,这事突出民间警惕心。
1955年,苏联突然抛出一个大计划,要从中国引进百万工人去西伯利亚干活,可到了华
小史论过去
2025-09-14 12:08:5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