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

士气沉沉 2025-09-14 19:45:56

2006年,德国人想用11亿元,收购曾为神舟飞船造过轴承的洛阳轴承,当时洛轴欠债24亿,连工资都发不出,洛阳国资委差点签字,但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却坚决反对,因为“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2006年那个夏天,洛阳轴承厂区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德国舍弗勒公司抛出的11亿元收购方案,像一块巨石砸进早已负债累累的洛轴深潭。当时这家曾为神舟飞船锻造关键轴承的老牌国企,正被24亿债务压得喘不过气,连工人工资都拖欠数月。 洛阳国资委的签字笔几乎就要落下,却在最后一刻被一封措辞激烈的反对信拦住——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的声音斩钉截铁:“洛轴被外资拿走,会威胁国家安全!” 这场看似普通的商业并购,背后藏着远超账本数字的重量。洛轴的车间里,那些为“神舟”系列飞船精密加工过轴承的机床依然沉默伫立,但操作台上落灰的零件盒和角落里停转的传送带,无声诉说着企业的窘迫。 工人们聚在厂区公告栏前,看着德国公司开出的价码,有人攥紧了拳头:“11亿够还债,可咱厂子就改姓‘德’了?”而洛阳国资委办公室里,文件堆成小山,每一份都印着鲜红的财务赤字。对于地方财政而言,这笔钱像救命稻草,能瞬间填平24亿的债务黑洞,让拖欠的工资重新发放,让机器重新轰鸣。 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的反对信像一盆冷水浇在热锅上。秘书长郑如辰在电话里的声音几乎穿透听筒:“轴承是工业的关节!洛轴的技术积累涉及航空航天、精密仪器,一旦被外资控制,等于把国家工业命脉的钥匙交了出去!”这并非危言耸听。 洛轴的实验室里,那些为火箭发动机研制的特种轴承图纸,承载着几代工程师的心血。德国舍弗勒作为全球轴承巨头,一旦获得这些核心技术,不仅将垄断中国高端轴承市场,更可能通过技术转移影响国防工业的自主性。协会的专家们连夜整理材料,列举洛轴在神舟飞船、歼击机等重大项目中不可替代的角色,这些沉甸甸的文件最终摆在了决策者的案头。 博弈在暗流中涌动。德国公司派出的谈判团队带着精致的收购方案,承诺保留工厂和就业岗位,甚至描绘了技术升级的蓝图。但协会的反对者敏锐地指出:外资收购后,核心技术必然被剥离至德国总部,洛轴最终会沦为加工车间,失去自主创新的能力。 更令人忧心的是,轴承行业具有极强的战略关联性——从高铁轮对到潜艇推进器,高端轴承的缺失可能导致整个产业链受制于人。当“国家安全”四个字被郑重写进评估报告时,这场商业收购的性质已然改变。 转折发生在7月初。国家相关部门经过审慎评估,最终否决了舍弗勒的收购申请。消息传来,洛轴老厂区的梧桐树下,工人们长舒一口气,但紧锁的眉头并未完全舒展——债务危机依然悬在头顶。而中国轴承工业协会的办公室里,专家们开始着手另一项更紧迫的任务:为洛轴寻找“中国买家”。 很快,中航第一集团进入视野,这家深耕航空工业的央企,既能理解洛轴技术的战略价值,又有能力支撑其转型升级。这场跨国收购的夭折,意外开启了一条本土重组的新路径。 十八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回望2006年这场风波,看到的早已不止是11亿与24亿的数字博弈。洛轴最终未被外资收购,其核心技术得以保留在中国工业体系内。那些曾为神舟飞船锻造轴承的机床,经过技术改造,仍在为新一代航天器提供关键部件。 而当年反对收购的协会专家们,如今正推动着国产高端轴承在核电、深海装备等领域的突破。这场没有硝烟的保卫战,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命题: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守护那些关乎国家根基的工业命脉? 当商业利益与战略安全狭路相逢,我们又该如何抉择?或许,每个关注中国工业未来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0 阅读:93
士气沉沉

士气沉沉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