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袁钧瑛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家庭,祖辈们都是学界翘楚,父母也在医学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可以说,袁钧瑛从小便沐浴在学术的氛围中,可惜,命运并没有因为优渥的家庭背景而一路坦途,在她年幼时,社会的巨变给家里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父亲的早逝、家庭的动荡和经济的窘迫并未击垮她,反而锤炼了她的心性,母亲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从未放弃对子女学习的执着,家里虽然拮据,但书桌上总摆着教材和参考书,母亲白天劳作,晚上还会抽空陪着她温习功课,正是这些点滴努力,成为了她后来能够逆风翻盘的资本。 1977年,对于无数中国家庭来说是希望重燃的年份,高考制度恢复,给了许多像袁钧瑛一样的青年人重新选择命运的机会,那年,她正好二十岁,在工厂工作,白天劳作不停,晚上则埋头苦读,家中昏黄的灯光见证了她无数个挑灯夜战的夜晚,仅用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就把荒废多年的课程一点点捡了回来,最终,她以超乎寻常的成绩脱颖而出,成为了当年上海理科状元,这份来之不易的荣誉,不仅是对她天赋的认可,更是对她坚韧和自律的嘉奖。 考入复旦大学后,袁钧瑛如饥似渴地投入到生物化学的学习与研究中,大学生活不再是单纯的书本堆积,而是一次次知识的探险,她对生命奥秘的好奇与日俱增,专业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然而,命运似乎总爱设下考验,刚步入大学不久,家中最后的亲人——母亲也因病离世,巨大的悲伤令她一度陷入沉默,但她没有被击垮,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实验和学习中,对于“生命为何终结”这个问题,她有了更深层的思考,而这也悄然成为她未来科研方向的种子。 大学毕业后,正值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急需高端人才,袁钧瑛很快获得了公派出国深造的机会,她被哈佛大学医学院录取,成为那一批幸运的留学生之一,初到美国,先进的实验设备、自由的学术氛围以及丰富的学术资源,让她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极大释放,她在细胞死亡机制领域不断突破,很快在国际学术圈崭露头角,她的研究不仅揭示了生物学的奥秘,还为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重大医学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国际顶级期刊上,逐步成长为世界级的科学家。 然而,科学的道路从来不是一马平川,完成学业后,她面临着人生的重大抉择,国家希望她学成归国,为祖国科研事业贡献力量,而美国的科研条件和职业发展机会又极具吸引力,彼时的中国,科研设备和学术环境与国外的差距依然巨大,很多前沿实验几乎难以在国内开展,面对理想与现实的拉扯,她最终选择继续留在美国,深耕她热爱的研究领域,为了获得更多科研资源和独立课题,她还加入了美国国籍,这一决定在当时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国内不少声音质疑她的选择,认为她辜负了国家的培养。 面对外界的非议,袁钧瑛始终保持低调,她没有公开辩解,而是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实验室里,时间证明了她的学术价值,她在美国不断取得突破,成为哈佛医学院的终身教授,并先后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她的团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青年学者,在国际学术界拥有极高的声望,尽管身在海外,她始终关注着中国科研的发展,每当国内有需要,她总会抽空参与学术交流、指导年轻学者,并积极推动中美学术合作交流。 随着中国科研环境的持续改善,袁钧瑛与国内的联系变得愈发紧密,2000年代以后,中国大力投入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实验平台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的政策,国内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硬件水平已逐渐赶上国际先进水平。 袁钧瑛也开始频繁回国,先是担任中科院的兼职教授,定期回国授课和指导课题组,后来又受聘为上海新建的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她把在国际前沿学到的一切毫无保留地带回国内,带领团队攻关“细胞程序性坏死”等前沿课题,推动国内相关领域的快速发展,她亲自带领的研究团队,成为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中坚力量,也为中国培养出了大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学家。 信息来源:中华网——袁钧瑛: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科研路;人民政协网——华人科学家袁钧瑛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9 00:43:1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