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47年3月27日,广州流花桥刑场,一辆载着横幅的卡车缓缓驶来,上面写

叨叨小科天下事 2025-09-22 14:44:21

[太阳]1947年3月27日,广州流花桥刑场,一辆载着横幅的卡车缓缓驶来,上面写着“枪决日战犯华南最高指挥官田中久一中将”。 (参考资料:2014-09-03 南方日报——战犯田中久一在广州被枪决 曾拒不认罪(图)) 当抗战胜利的烟火照亮整个广东,民众悬灯结彩,欢喜若狂,一种更冷静、更严厉的声音也在悄然酝酿,在广州市广卫路4号,一个特殊的机构挂上了牌子,它的使命,就是用法律来清算血债。 这个机构叫广州审判战犯军事法庭,从1946年2月15日成立,到1947年12月31日结束,它的存在本身,就标志着对战争罪行的清算,从民族情绪的宣泄,走向了制度化的追责。 这绝不是一个临时搭起来的草台班子,它的班底,是从广东省高等法院、高等检察处和行营三个地方抽调的精兵强将,庭长刘贤年,本来就是广东高等法院的庭长;主任检察官蔡丽金,则是省高等检察处的检察官,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整个法庭的架构,完全参照现代法院,有负责判决的审判庭,搞侦查起诉的检察处,还有管行政记录的书记处,所有成员在任务完成后,都将回归原单位。 这种设计,确保了审判的权威与公正,也让它背靠着一个更大的国家计划——早在1944年,国民政府就在重庆成立了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 法庭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时间,当时广东境内还盘踞着近十万日军,战犯随时可能混在遣返人员里溜走,必须跟时间赛跑。 他们启动了一套双轨并行的办法,一方面,根据国民政府下发的官方战犯名单按图索骥;另一方面,发动民众检举,这个法子很管用,光是各地人民检举揭发的线索,就锁定了超过两百名战犯。 针对最令人发指的日本宪兵,法庭还想出了一个绝招,他们把伍长以上的392名宪兵军官全部集中关押,然后史无前例地公布了这些人的照片和姓名,让广州市民前来指认,这不仅仅是搜集证据,更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正义动员。 事实证明,这套程序化运作效率惊人,到1946年5月,被列为战犯的就超过了800人,法庭工作结束时,累计拘留的战犯总数接近一千人。 在这近千人中,有一个名字分量最重——田中久一,他是侵华日军第23军司令官,香港占领地总督,华南头号战犯,1945年9月16日,在中山纪念堂,正是他脸色沮丧地向中国第二方面军司令官张发奎鞠躬投降。 对他的审判,是法庭工作的顶峰,庭审现场,检察官蔡丽金历数其部队在广东犯下的屠杀、奸淫、酷刑等滔天罪行,田中久一最初却百般狡辩,说什么武器性能问题、指挥权责不清,甚至抛出“伤亡是战争常态”的谬论。 但法律的链条一旦启动,就无法挣脱,经过长达四个月、十几次的反复庭审,面对堆积如山的证据,田中久一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1946年9月30日,他终于承认,战争是日本政治家的错误决策,他愿意接受审判。 1947年3月27日,是终结的日子,行刑前,田中久一被允许抽烟喝酒,随后,他被押上一辆卡车游街示众,车头挂着白色横幅,昭告其罪行,最终,在流花桥刑场,枪声响起。 这个在中国被枪决的最高军职日本人,他的伏法,不只是一场审判的结束,更是一场向全社会展示的公共仪式,就像市民黄碧珊回忆的,庭审现场总是座无虚席,人们来看的,是正义如何战胜邪恶。 广州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在它有限的存续期里,不仅惩罚了罪犯,更在中国华南地区,为那段屈辱的历史,划上了一个庄严而有尊严的句号。

0 阅读:20

猜你喜欢

叨叨小科天下事

叨叨小科天下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