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死后,不受重视、膝下无子的刘昭妃,竟然住进了慈宁宫,接过了大权,这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原因。 万历六年(1578 年),正值明神宗筹备大婚之际,朝廷启动了一场规模盛大的选秀活动。 经过数轮严格的筛选,最终有三位女子成功脱颖而出,站到了神宗面前。其中,王氏被正式册立为皇后;而刘氏也顺利通过选拔,获封昭妃,彼时她刚满二十一岁,从此成为神宗身边最早侍奉的妃嫔成员之一。 自张居正离世后,万历朝的三十余年间,朝堂局势愈发变得错综复杂。皇帝、朝中大臣与受宠妃嫔之间的权力较量从未停止,尤其是后来得宠的郑贵妃,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争夺太子之位,同时对皇后的凤冠虎视眈眈,不断在后宫与朝堂之中兴风作浪,使得整个宫廷陷入不得安宁的境地。 “妖书案”“告密案”“梃击案”“续妖书案” 等一系列震惊朝野的重大案件接连发生,后宫俨然成了一个危机四伏的旋涡,将身处其中的人纷纷卷入纷争之中。 刘昭妃始终与这些纷争保持着距离,选择了低调处世的方式,从不与郑贵妃争风吃醋。尽管她没有得到皇帝的宠爱,也没有子嗣陪伴在侧,却也正因为这份 “不争” 的态度,成功避开了无数明枪暗箭,平平静静地度过了一年又一年。 就这样,刘昭妃在后宫的角落里默默无闻地熬过了四十多年的漫长时光。 万历四十八年(1620 年),明神宗驾崩,太子朱常洛登基即位,可在位还不满一个月,便在 “红丸案” 中离奇死亡。紧接着,明熹宗朱由校登上皇位,又爆发了 “移宫案”。 此时,后宫中原本有资格被尊为皇太后的后妃们早已先后离世。在剩下的妃嫔当中,郑贵妃的位份最高,按照常理来说,她最有机会执掌后宫大权。 但在之前的多年里,郑贵妃跋扈张扬,早已被朝廷上下的官员以及宫中众人所厌恶,无法获得大家的认可。 而刘昭妃尽管不受皇帝宠爱,也没有子嗣,但多年来她一直以宽厚之心待人在后宫与朝堂中积累了不错的声望。 于是,刘昭妃迎来了自己命运的重大转折, 她被尊为宣懿太妃,正式入住象征后宫最高权力的慈宁宫,同时掌管皇太后的印玺,成为后宫实际上的掌权者。 入住慈宁宫、手握皇太后印玺之后,刘昭妃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她并没有被这突如其来的权力冲昏头脑,她依旧保持着往日平静谦和的态度,从不滥用权力干预朝廷政务。 天启年间,刘昭妃以皇室长辈的身份,先后主持了两次关系到皇室传承的重要选秀活动。 第一次是为天启皇帝挑选皇后。此次选秀由刘昭妃亲自下令,让礼部牵头负责,经过层层严格的筛选,最终从京师、南京、淮安、凤阳、徐州以及河南、北直隶、山东等地的五千名候选淑女中,选出了十五岁的张氏作为皇后。 另一次则是为信王朱由检(也就是后来的崇祯帝)挑选王妃。在初选阶段,张皇后因为候选人周氏身体较为瘦弱而犹豫不决,担心她难以承担起王妃的职责。 就在这时,刘昭妃却力排众议,以 “周氏年纪尚小,身体还能继续成长” 为由,坚持推荐周氏。正是在刘昭妃的坚持之下,周氏最终被册立为信王妃。后来朱由检即位成为崇祯帝,周氏也随之入主中宫,成为皇后。 明熹宗在位期间,大太监魏忠贤与熹宗的奶妈客氏相互勾结,在宫中结成 “阉党”,横行霸道,肆无忌惮。 刘昭妃既不与魏忠贤、客氏同流合污,也不主动去招惹他们,始终保持着清静无为的态度,平安度过了熹宗一朝的七年时光。 明思宗(崇祯)即位之后,刘昭妃与明思宗、周皇后等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明思宗对她敬重有加,始终以对待祖母的礼仪来侍奉她。 崇祯十三年(1640 年),刘昭妃迎来了自己的八十大寿。正月九日这一天,明思宗特意为她举办了盛大的寿宴,还亲自为她上册加号 “宣懿惠康皇太妃”。这场隆重的寿宴,不仅是对刘昭妃品德的认可,更是她在宫中崇高威望的最佳体现。 崇祯十五年,刘昭妃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86岁。刘昭妃的一辈子,凭借着自身的宽厚品德与谨慎智慧,在波诡云谲的后宫中得以善终。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1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