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

粉墨叔叔 2025-09-23 12:32:45

9月11日,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怒批教育,“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分数,而是无休止的刷题,把孩子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求知欲给抹杀了! 9 月 11 号那天,钱学森之子钱永刚说的一番话,在教育圈里炸了锅,听着就让人心里一沉,他说中国教育的问题根本不在分数,而是没完没了的刷题,把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全给磨没了,这话其实就是在回答他父亲当年那个扎心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透着股实在的无奈。 真不是瞎说现在孩子的好奇心,是一点点慢慢枯萎的,你去大学课堂看看就知道,学生们大多低着头,没人主动举手,更没人敢提个不一样的问题。 老师要是布置个开放性的实践任务,比如做个节水装置,多数人的第一反应不是自己琢磨怎么弄,而是赶紧上网抄个现成的,遇到难题就等答案的习惯,早就刻进骨子里了。 可这病根中学时就埋下了,钱永刚讲过一件事,他问一群初二学生 “月亮为什么总跟着人走”,孩子们要么说 “老师没教过”,要么直接回 “这题背公式就行”,原本该是探索世界的冲动,在这儿全变成了 “考不考”“怎么得分” 的算计。 再往前倒童年时就有苗头了,以前的小孩,能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看半天,脑子里全是 “它们要去哪”“搬东西干嘛” 的问号,现在的孩子见了蚂蚁,第一反应可能是 “这个知识点考试会考吗”,等好奇心被功利心绑住,对未知世界的麻木感就慢慢长出来了,这可比不会做一道数学题可怕多了。 孩子的好奇心怎么就没了呢?说白了是社会、学校、家庭织了一张大网,“一分干掉千人” 这句话,像根鞭子抽在每个家庭心上。 学校为了升学率,把音乐、美术甚至实验课的时间都挤出来刷题,看实验视频比亲手做省时间,还能更快 “提分”,家长们呢一边心疼孩子写作业到半夜,一边又不得不往家搬一摞摞习题册,就怕自家娃落后。 数据也冷生生地摆着,近六成中小学生每天书面作业超两小时,近八成家长还会额外加量,三年级以上的孩子平均每天要多刷一个半小时的题,大家嘴上都骂刷题累,可身体却很诚实地扎进这场竞赛里谁也不敢松劲。 更吓人的是刷题还在悄悄改变孩子的大脑,神经科学研究说,反复刷同类题,确实能把解题的 “脑子回路” 练得像高速路一样顺,但代价是负责想象和创造力的前额叶皮层被抑制了,大脑为了求效率,主动放弃了深度思考,就这样好奇心成了最不值钱的东西,最先被丢在一边。 想让好奇心 “活” 过来,光喊 “减负” 没用,得彻底改改现在的教育生态,首先得打破 “刷题 = 成功” 的神话,钱学森当年能有那么大成就,靠的是在实验室里反复琢磨、不断试错,不是死背书,钱永刚自己 18 岁当兵,30 岁才上大学,不也走出了自己的路?人生本来就不是只有一条道。 其实 “解药” 就在身边,就是多让孩子课外阅读,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每周课外阅读超三小时的孩子,大脑里负责想象和思考的区域更活跃。 杭州有所学校试过,用自由阅读代替一部分刷题时间,结果学生拿的科创奖项更多了,成绩也没掉下来,这不就是最好的证明? 当然还得有更深的制度变革,芬兰有个 “现象教学法”,不分科目就围绕 “气候变化” 这类真实问题,让孩子自己去查资料、琢磨解决方案,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的教育也该从 “教孩子怎么答题”,转成 “教孩子怎么提问”,甚至可以把 “能提出一个好问题” 当成一种本事放进评价体系里。 说到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只是为了让他们有个快乐的童年,更是在为国家的未来攒力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真正能突破技术瓶颈、敢探索未知的人,而不是一批又一批只会解题的 “机器”,这事难但它决定着我们的下一代,眼里是只有 “对与错”,还是能闪着 “想知道” 的光。 (信息来源:子午| 钱学森之子疾呼:刷题抹杀孩子求知欲2025-9-12 乌有之乡)

0 阅读:20
粉墨叔叔

粉墨叔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