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用钱投票,欧洲对华政策陷“精神分裂”?魏德尔:别惹中国,该硬刚美国!

万象瞭望者 2025-09-25 11:30:06

用诚意对待中国,用实力放倒美国!!德国政客魏德尔:如果有人问我,中国对欧洲有没有威胁?从我的认知来看,你不去惹恼他,那就是没事。[微风] 德国政界人士魏德尔认为,对中国,欧洲需要表现出诚意与尊重;而面对美国,则必须展现实力上的对等。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其对华政策常被外界戏称为“精神分裂”的现场演绎。 官方文件中,中国同时被标注为“合作伙伴、竞争者、系统性对手”,听上去滴水不漏,但实际上隐藏了巨大的矛盾。 欧盟方面也跟着起哄,高声质疑中国电动车的补贴政策。但现实操作层面却透露出另一种声音。 德国交通部长维辛就曾公开警告,如果执意调查中国电动车补贴,可能引发贸易摩擦,后果难以承受。 德国总理朔尔茨则用实际行动给出了回应,他带领一批顶级企业高管访华,现场签下了大额合同。 表面上嘴上说一套,行动上又完全不同,这种分裂既反映了政治精英在舆论和战略上的盘算,也体现了产业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两者明显不在同一个频率上。 决策者如今左右为难。一方面,舆论不断渲染所谓“中国崛起带来的意识形态与安全威胁”,把中国捍卫主权的举措,例如反对外国军舰在近海巡航,曲解成“侵略行为”。 另一方面,紧随美国战略的成本实实在在摆在眼前。 德国财长林德纳坦言,为了把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2%,就必须削减福利或增加税收,普通民众绝不会轻易接受。 而特朗普时代扬言对欧盟加征10%到20%的关税,也让欧洲企业心里一凉,再加上疫情期间美国拦截德国口罩的历史事件,这份跨大西洋的信任几乎被动摇殆尽。 在政坛争论不断时,资本和产业链逻辑却像一股暗流,默默推动方向。 政客们嘴上喊着“去风险”,但数据不会说谎:2024年,德国企业对中国的投资非但没有下降,反而呈现增长趋势,尤其在汽车、化工等核心行业,双方的合作依然紧密。 这一现象显示出,经济利益和实际操作往往比口头表态更有决定力,德国在对华政策上,表面与舆论脱节,但现实中仍在稳步推进合作。 毕竟,中国市场消化了德国三大汽车品牌(大众、宝马、奔驰)全球销量的三到四成。 宝马的CEO齐普策说得最直白,给中国电动车加关税?那纯粹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更何况,德国经济在2023年还出现了萎缩,复苏前景不明,哪有底气跟自己最大的贸易伙伴翻脸? 现实就是,德国车企的电动化转型,根本离不开中国主导的新能源产业链。华为Mate60Pro手机的横空出世也证明了一件事:靠封锁是挡不住中国技术前进的脚步的。 想跟上时代,合作才是唯一的出路。 所以,欧洲的对华政策,根本不是一道“亲美”还是“亲华”的简单选择题。 它更像是在两股巨大力量的拉扯下,不断寻找平衡点的动态过程。 这个过程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但经济的现实正在逼着欧洲去严肃思考,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战略自主”。 魏德尔的言论、维辛的反对,还有企业们用真金白银投下的信任票,共同汇成了一股强大的现实主义潜流。 欧洲能否走出一条独立于中美之外的第三条路,没人知道答案,但这种探索本身,或许就是它地缘政治觉醒的开始。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万象瞭望者

万象瞭望者

瞭望万象,把握社会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