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2月,警卫撬开窗户,进入美国准将多齐尔的住宅,结果发现将军夫人被捆在地上,嘴里塞着布团,墙上留下一排弹孔,将军下落不明。 这事儿在当年可是捅破天的大新闻。一位北约陆军在南欧的最高级别将领,就在自己家里,被绑走了。 这不是拍电影,这是活生生的现实。绑匪是谁?他们图什么?将军是死是活?一连串的问号,像乌云一样笼罩在整个欧洲上空。 绑匪没让大家等太久,一个叫“红色旅”的组织站出来认领了。 一听到这个名字,当时的欧洲人头皮都发麻。这帮人,可不是什么乌合之众。他们是意大利土生土长的一个极左翼恐怖组织,活跃在那个被称为“铅色年代”的岁月里。那十几二十年,整个意大利枪声不断,爆炸连连,政治家、法官、商人,说没就没。他们最“著名”的“战绩”,就是在1978年绑架并杀害了意大利前总理阿尔多莫罗。 所以,这次他们对一个美国将军下手,绝对是蓄谋已久,而且是冲着搞个天翻地覆来的。 “红色旅”的成员,就是意大利这个“问题家庭”里,最极端、最叛逆的那群孩子。 二战后的意大利,经济倒是飞速发展过一阵,但底子里的问题一大堆。贫富差距、政治腐败、社会不公,就像一个高压锅,底下的火越烧越旺。到了60年代末710年代初,年轻人彻底不干了。工人们罢工,学生们上街,整个社会就像一锅沸水。 大部分人只是呐喊、抗议,但总有那么一小撮人,觉得光喊口号没用,他们要用枪和炸弹,来“清洗”这个他们眼中“腐朽”的世界。 这就是“红色旅”的诞生背景。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是地痞流氓,反而是大学生、知识分子。比如这次绑架多齐尔行动的头目,安东尼奥萨瓦斯塔,就是个医学院的学生。一个本该救死扶伤的人,最后却拿起了枪。 这不是很拧巴吗?其实一点也不。这就好比一个长期被父母忽视、打压的孩子,他可能会用最极端的方式,比如砸东西、伤害自己,来换取父母哪怕一秒钟的关注。“红色旅”的所作所为,本质上也是一种绝望的呐喊,只不过,他们选择的方式,是毁灭。 他们恨这个国家,恨这个制度,就像琼芳登恨她的家人一样。这种恨,成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说回多齐尔将军。他被绑架后,被藏在帕多瓦市一间公寓的帐篷里。那42天,对他来说简直是地狱。绑匪们天天对他进行“政治审判”,逼他交代北约的军事机密。多齐尔也是个硬骨头,他心里清楚,自己说的越多,死的越快。他就跟绑匪们绕圈子,说的都是些公开的、无关痛痒的信息。 为了保持头脑清醒,他每天在脑子里一遍遍地绘制世界地图,回忆自己去过的每一个地方。这是意志力的较量,是文明与野蛮的对峙。 外面,意大利政府和美国已经乱成了一锅粥。上万名军警展开了地毯式搜索,悬赏金额高达数百万美元。但“红色旅”的组织非常严密,就像一群生活在下水道里的老鼠,狡猾得很。 转机出现在1982年1月。意大利警方在一次突袭中,抓到了一个“红色旅”的小头目。这个人扛不住审讯,开始吐口。警方顺藤摸瓜,一层层地挖,终于锁定了多齐尔被囚禁的大概位置。 1982年1月28日,行动开始。意大利最精锐的反恐部队“皮头套”突击队,像幽灵一样摸到了那栋公寓楼下。没有鸣枪示警,没有高声喊话。他们直接用炸药炸开门,十名突击队员在90秒内解决了战斗。当他们冲进那个藏着帐篷的房间时,一个绑匪正拿着枪指着多齐尔的头,千钧一发。 多齐尔将军,毫发无伤,被成功解救。 这次行动,被誉为教科书式的反恐营救。它也成了压垮“红色旅”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组织成员接二连三地被捕、叛变。几年后,这个曾经让整个意大利闻风丧胆的恐怖组织,基本就烟消云散了。 多齐尔将军的故事,今天再看,依然有它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暴力,永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它只会制造更大的问题。 无论是家庭内部的冷暴力,还是社会层面的恐怖暴力,其根源,往往都来自于沟通的失效和爱的缺失。 当一个社会,有太多的人感觉被抛弃、被无视,他们的怨气和愤怒,总会找到一个出口。40多年前,这个出口是“红色旅”;40多年后,它可能是一个匿名的ID,一条煽动性的帖子。形式变了,但内核没变。 那排留在多齐尔将军家墙上的弹孔,早就被修复了。但它留下的警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在今天这个看起来和平、但暗流涌动的世界里,时时想起。
“国军死了267位将军,而‘对方’只战死了一位将军!”93阅兵之后,台岛将军名嘴
【315评论】【29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