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慢牛怕不怕大股东"割韭菜"? 虽说A股慢牛节奏很清晰,但A股依旧是危机四伏,尤其是大股东的减持套现,如果不加以限制,很容易重蹈过去十五年“牛短熊长”的覆辙。 刘纪鹏对此忧心忡忡,一直呼吁严格限制大股东减持,虽说监管层早已推出史上最严厉的减持新规,但事实上减持有增无减,股价一旦大幅反弹,大股东减持会如潮水般涌出来。 刘纪鹏说若放任大股东无序减持,大股东全面减持潜在规模达15万亿。这个数字绝不是危言耸听,是真实的,这数字听着都让人肝颤——相当于把整个上证指数的流通市值砍掉四分之一,散户们一边往市场里撒钱,大股东却想套现离场,这慢牛还怎么跑得动? 减持背后全是“数学题” 这事的根源可以拆成三个数来看:一是A股大股东平均持股超50%(远超公司法30%的控制线),二是IPO时资产评估溢价超百倍的案例比比皆是,三是去年解禁股总量相当于近十年IPO总量的六成。打个比方,大股东手里的股票成本可能只有1元/股,但上市后被炒到50元,只要随便卖点儿就能“一辈子上岸”。当减持所获收益远超经营利润,企业上市便异化为造富的利器。此时,实体经济的资金池仿若被无情抽水,大量资金流向减持套利,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堵漏光靠“窗口指导”不够 过去监管层对减持的限制大多停留在“堵漏洞”:拉长锁定期、限制破净破发股减持、增加信息披露频率。但现实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质押融资代持、大宗交易对倒、离婚分割股份等套路屡禁不止。这就像水库大坝上的裂缝,没补到结构层面,涨水时依旧有溃坝风险。刘纪鹏说的“新老划断”思路值得琢磨——对存量公司实施更严苛的减持比例与时间限制(比如每月减持不超过持股市值0.1%),而新上市公司从IPO定价机制开始就绑定大股东利益(例如强制要求股权与公司净利润增速挂钩解锁)。 慢牛需要的不仅是“慢” 真正的市场信心不是靠禁止减持维系的,而是要让上市公司掌舵者意识到:只有企业价值提升,自己手里的股票才能长期值钱。比如科创板的询价转让制度就是个有意思的尝试——大股东想套现?必须找到愿意接盘的长期机构,且转让价不能低于市价八折。这种做法既缓解集中抛压,又倒逼大股东在企业经营上持续下功夫,毕竟好公司才有人愿意高价接盘。 眼下市场又走到关键时点,光靠限制减持可能治标不治本。如果把股票市场比作鱼塘,不能只盯着钓鱼的人(散户),更要让养鱼的人(大股东)明白:疯狂捕捞只会让池塘干涸,只有持续投喂鱼苗(提升业绩),池塘才能生生不息。毕竟没有实体支撑的牛市,终究是沙上建塔。
股市慢牛怕不怕大股东"割韭菜"? 虽说A股慢牛节奏很清晰,但A股依旧是危机四伏
袁绍八点
2025-09-25 22:45:39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