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昨天 美国战争部突然宣布了! 9月26日,美国战争部宣布,国务院已批准向德国出售一批价值12.3亿美元的AIM-120D-3先进中程空对空导弹。 这事儿琢磨起来挺有意思。美国嘴上说着“增强盟友防御能力”,可你看看这价格标签——12.3亿美元换400枚导弹,平均一枚导弹就要300多万美元,都快赶上某些国家一架轻型战斗机的价格了。雷神公司这生意做得可真不亏,毕竟光今年4月,波兰买同款导弹就多花了一亿美元。德国人是不是觉得自己捡了便宜?恐怕未必。这种“捆绑销售”就像买咖啡机必须用指定胶囊,德国F-35的弹舱里除了美国导弹根本塞不进别家货。 更耐人寻味的是时间点。俄乌冲突还没平息,美国就紧锣密鼓地给欧洲盟友递武器。去年刚卖给德国600枚“爱国者”,现在又追加空对空导弹,一年军购订单逼近百亿美元。这哪里是维护平衡?分明是给本已紧张的地区局势又添了一把干柴。五角大楼嘴上说着“不改变军事平衡”,手上却给半个北约升级弹药库,连日本、澳大利亚等19国都列在供货名单上。 说起导弹性能,AIM-120D-3被吹成“黄金标准”,但懂行的人都知道,它用的还是老式固体火箭发动机。相比之下,中国出口型PL-15E不仅价格更有竞争力,还采用了推力调节技术,在远程交战时能保持更强劲的末端机动能力。美国军工复合体深谙营销之道:只要把盟友的武器平台全换成美制装备,哪怕技术不是最顶尖,也能靠“系统兼容性”锁死市场。 德国人不是没挣扎过。当初采购“箭-3”反导系统时,他们特意选了以色列产品,就是想避免被美国完全掌控。可一到战斗机这类核心装备,终究逃不过“五角大楼钦定”的命运。这种妥协背后是安全自主权的流失——未来德国空军每架F-35的起飞,都意味着在华盛顿的指挥链上又系紧一个绳结。 其实美国这套打法早已轻车熟路:先以“共同防御”之名推动盟友换装美械,再用后勤维护、弹药补给和系统升级织成一张依赖之网。最后这些国家会发现,自己的国防体系早已无法脱离美国独立运转。所谓同盟,本质上成了美国全球战略的毛细血管。 眼下欧洲正被绑上战车,亚太地区也在复制相似剧本。当各国军费如泡沫般膨胀时,大洋彼岸的军工厂正彻夜灯火通明。真正的赢家从来不是前线获得新武器的士兵,而是背后数钞票的资本巨头。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美国有没有机会击败中国?可以说,以前有,现在没有了。中美最危险,最容易爆发冲突的
【120评论】【2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