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衰落从引进大量印度人开始,用不了10年了,印度人就被称为新加坡人的主体。华人就会成为少数民族了。这不能怪谁,要怪新加坡的领导人的短视。 2005年新加坡和印度签署的《全面经济合作协定》,当时只是被视为一项为了促进投资和贸易的协议。 新加坡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协定对新加坡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如双边贸易额从 2005 年的 200 亿新元增至 2022 年的 512 亿新元。 新加坡本地口音为主的英语,开始被另一种口音主导,连会议室的核心位置也逐渐由印度面孔占据。 一些企业高层的构成都悄然洗牌。在这种情况下,本地年轻人想要在热门行业竞争,就变得格外困难,他们不再只靠学业成绩比拼,还要面对来自文化和关系上的双重压力。 这种变化不只是出现在工作场合,在社区里同样能见到痕迹。新加坡向来以组屋制度维持种族平衡,但在新一波移民潮推动下,许多社区生活方式慢慢发生了转变。 泰米尔语学校增加了,节庆氛围浓厚了,饮食和风俗也迅速扩散开来。对于年长一代来说,他们记得国家建立时对多元族群的平衡有多看重,可眼前的现实让他们觉得熟悉的氛围正在一点一点被改写。 更明显的焦虑在家庭里不断出现。年轻人常常抱怨毕业后进入职场不容易,好工作似乎更容易落到新移民身上,而本地人反而要退到外围,做一些原本不需要高学历的工作。 父母虽然劝慰孩子,却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处境确实让人心慌。这种压力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烦恼,而是整个族群都能感受到的一种失落感。 问题的根源在于,新加坡的生育率长期过低,为了保持经济和人口规模,政府不得不放开移民政策。 原本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持活力,但因为特定族群的持续增加,意外带来了不小的反差。数据显示,近二十年来,印度裔专业人士的比例增长极快,远远超过其他族群,这让本地华人对未来的地位产生了担忧。 过去“努力就能改变命运”的观念,如今在下一代看来,似乎没有那么稳固。 这些趋势加起来,就是对国家认同感的考验。经济数据的增长能够带来短期的满意,但社会的凝聚力和文化归属感才决定一个国家能不能稳住根基。 如果主体族群不断被边缘化,传统文化和语言逐渐淡去,那么新加坡到底还是不是原来那个新加坡,就成了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眼下最刺耳的问题是:这样的局面会往哪里走?随着新移民比例继续上升,随着不同族群的人口差距被拉近,十年二十年后,新加坡可能会迎来一次重大的人口格局变化。 这不再只是一个数字,而是会直接影响社会心态和国家认同的事件。它让人们不得不思考,短期的经济红利到底值不值得用长期的文化和社会平衡来交换。 新加坡曾以多元和谐而闻名,也因华人群体的努力而发展壮大。今天,当移民潮带来新的挑战时,国家是否能重新找到一种平衡,决定了未来还会不会延续过去的辉煌。 很多人担心,如果街上的中文逐渐减少,如果孩子们在学校对母语的熟悉程度远不如父母一代,那时再想回头或许就来不及了。 这就是新加坡眼前的真实处境:一边追求经济竞争力,一边面对社会身份认同的松动。 走到这个十字路口,它需要的不仅仅是继续吸引人才的政策,更需要回答一个更深的问题在全球化和经济利益面前,这个国家最核心的根基究竟是什么。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