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内战的开始吗? 特朗普在27号发帖说,他“命令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斯派遣一切必要部队,以保护饱受战火摧残的波特兰市,以及任何遭受反法西斯主义者及其他国内恐怖分子围攻的移民与海关执法局设施。如有必要,将授权动用全部兵力。” 这不是特朗普第一次这样发帖,但这一次,他把“战争语言”用到了美国自己的城市上。 更劲爆的是,他点名了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思,说要他“执行命令”,不惜一切代价让“美国重回秩序”。 可问题是,军队不是总统的私人保安队,尤其在国内治安问题上,法律早就画了清晰红线。 按照美国宪法,联邦军队是不能随便介入地方治安的。这条自1878年《波斯康米塔图斯法》就写死了。 可特朗普偏偏打着“国家安全”的旗号,把反法西斯运动贴上“恐怖组织”的标签,再通过9月22日签署的行政令,试图制造一种“出兵合法”的错觉。 这时候,俄勒冈州的州长蒂娜·科特克站出来了。 她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得很清楚:波特兰运转正常,没有发生暴乱,也没有国家安全危机。 她甚至直言,特朗普是在滥用总统权力,制造无中生有的“敌人”。 而波特兰市长基思·威尔逊更直接,说波特兰不是战场,不需要联邦干预。 这是地方政府的“阳谋”对抗联邦政府的“阴兵”。 他们不只是拒绝接受军队入市,更是在制度上画出最后一道防线。 科特克还呼吁市民“不要上钩”,这四个字,像是给全美说的。 因为此时此刻,美国已经不是在讨论“治安”,而是在讨论:总统还有没有界限? 五角大楼的反应耐人寻味。 发言人肖恩·帕内尔说“随时准备支持总统”,但《华盛顿邮报》爆料称,军方其实是被突袭了,根本没接到预警指令。 国防部内部正在“厘清指令意图”,这话听上去很官腔,但背后藏着的,是军队对特朗普“临时起意式动武”的深度不安。 更何况,这已经不是第一次。2025年6月,特朗普就派国民警卫队去了洛杉矶,说是为了应对“移民骚乱”。 8月又派兵进驻华盛顿特区。每次都是先发帖,再下令,然后地方政府掀桌子,法院出手,媒体爆炸。 这次到了波特兰,情况却变得更棘手:因为他没再动国民警卫队,而是直接点名“联邦部队”。 要知道,国民警卫队虽然也是军队,但在国内事务上归各州政府调配。 而联邦部队,是归总统全权指挥的国家武装力量。 从“州内武力”到“国家军队”,这一步,等于把“城市管理”升级为了“潜在战争”。 如果军队真进了波特兰街头,那就不仅仅是法律危机,而是宪政崩塌。 我们不能忽视这样的背景:2025年恰逢大选前夕。特朗普已经把“治安”当作自己的竞选标签,一次次制造“混乱”,再以“救世主”姿态出场。 他把反法西斯运动打成“国内恐怖组织”,这不是在打击暴力,而是在划分忠诚。在他的语境里,不支持他的人,都是潜在敌人。 讽刺的是,这种操作手法,与美国曾在中东、东欧发动的“颜色革命”何其相似。 先制造社会分裂,再放大街头冲突,最后出动武力“恢复秩序”。 只不过,这次导演是美国总统,主角是美国人,舞台是在自己的国土上。这不是“颜色革命的回旋镖”,那还能是什么?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这次“动兵”,没能引发波特兰的恐慌,反而引来市民的冷笑。 74岁的约翰·麦克努尔在《美联社》采访中说:“波特兰是个美丽的地方,不是特朗普说的‘战区’。”这句话像一记耳光,打在那些试图制造舆论恐慌的人脸上。 但这不代表危险就此解除。真正的危险,不在于军队是否真的开进波特兰,而在于军队一旦被激活,哪怕只是象征性地站上街头,美国的民主制度也将被抹上一道无法洗去的阴影。 更可怕的是,一旦这个先例被打开,以后的总统会不会变本加厉? 在9月28日的抗议中,大批示威者戴上绿色帽子,手举“Not My Commander”的标语。 这顶帽子,既是对特朗普的讽刺,也是民主党阵营对抗的宣言。 当一方不惜自嘲地“带绿帽”,也要反抗总统时,那说明这场斗争已无退路。 法庭正在介入,议会正在讨论,媒体正在狂热转发,街头在逐渐点燃。 如果说2020年的弗洛伊德事件是“民权之火”,那么2025年的波特兰危机,就是“宪政之火”。 特朗普是否会真的派军,五角大楼是否会配合,地方政府是否会阻拦,法院是否会叫停,这些都还未定。 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国家的总统开始把自己的人民视为敌人,当军队开始站在宪法之外的命令前摇摆,那这个国家已经不再稳定。
特朗普上演“杯酒释兵权”,亲自出席美军大会,要把军权彻底收回特朗普这回可真是
【23评论】【6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