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在备战?外媒:中国引进五大俄制武器,用俄军伞兵实战经验打击敌人。英国智库RUSI称,中国正准备以5.8亿美元,进口五大俄罗斯伞兵武器。 近年来,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欧洲东部冲突持续演化,成为各国审视自身防务策略的镜鉴。 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战场上积累了大量实战数据,这些经验涵盖了空降作战的成败得失。中国作为全球大国,自然关注这些发展,以优化本国军事体系。 2022年初,俄军尝试通过快速机动占领关键设施,但因补给链断裂而受挫,此后逐步调整策略,强调侦察与打击的协调。这种转变反映出现代战争对机动性和信息化的高要求。中国引进相关装备的背景,正是源于对这些教训的重视。 俄罗斯在冲突中暴露出的问题,如装备损耗率高和指挥链路优化,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路径。交易额达5.8亿美元的协议,不仅限于硬件采购,还包括技术支持,这体现了两国军事合作的深化趋势。西方观察家认为,此举可能加速中国空降力量的现代化进程,但也需置于更广阔的国际环境中考量,避免过度解读。 俄罗斯军队在乌克兰的经历,展示了空降部队在高强度对抗中的角色转变。早期行动中,第11近卫空中突击旅利用BMD-4M战车的机动性,试图控制机场要地,却因孤立无援而撤退。 这暴露了传统突击模式的局限性。随后,俄军引入“章鱼-SD”反坦克炮,在河岸地带实施游击式打击,结合无人机实时校正火力,一个月内摧毁多门敌方重型火炮。这种战术优化源于实战迭代,强调了装备与情报的融合。 中国引进的五大武器系统,正是以此为基础构建的完整空降营配置。其中,37辆BMD-4M空降战车提供轻型装甲保护和火力输出,适合快速投送场景。11辆“章鱼-SD”自行反坦克炮则增强了反装甲能力,其125毫米主炮可有效对付重型目标。11辆BTR-MDM装甲运兵车负责部队输送,确保伞兵在落地后迅速展开行动。 此外,海鹰-10多用途无人机用于侦察和目标指示,Rheostat空降炮兵指挥车则优化战场协调。这些装备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经过改装以兼容中国通信标准和弹药类型。俄方还提供战术培训,涵盖从高空投放到三分钟内进入战斗的全流程,这直接借鉴了俄军在极地演习中的部署技术。 实战经验的转让,是这笔交易的核心亮点。俄军在扎波罗热方向运用FPV无人机与攻击机协同,仅两分钟内完成定位并摧毁敌方榴弹发射器。这种高效流程在城市环境中特别适用,避免了早期冲突中的高伤亡率。 统计显示,俄军在赫尔松地区损失了数百辆装甲车辆,每一损失都揭示了战术漏洞,如缺乏体系支撑导致的孤立作战。 中国通过引进这些装备,旨在吸收类似教训,形成更具弹性的作战模式。技术层面,俄方的人车一体空投系统全球领先,能实现1万米高空精准落地,这对复杂地形下的突击至关重要。合同中包含的指挥车辆,帮助中国吃透俄军指挥链路,在小规模行动中实现炮兵与无人机的无缝配合。 西方专家估算,这种组合可让中国空降军战术成型提前10至15年。装备适配中国数字化系统后,既保留了重装突击的强度,又融入信息战元素,提升整体作战适应性。这反映出两国在军事领域的互补性,俄罗斯提供实战模板,中国注入现代化升级。 交易的后续影响,延伸到更广泛的军事合作领域。俄罗斯同意在两国境内训练中国伞兵,提供全套文档和服务支持,这不仅加速装备整合,还可能推动联合演习的常态化。 2024年合同签订后,交付时间表显示首批装备将于年底到位,训练计划覆盖从基础操作到极端环境模拟。国际社会对此密切关注,部分智库视之为地缘风险信号,但也需认识到,这种合作符合两国战略需求。 俄罗斯通过出口缓解经济压力,中国则借此填补空降领域的短板。专家分析指出,此举可能改变区域力量平衡,但最终取决于实际应用。长远看,它强化了中俄军事纽带,在全球格局中增添新变量。 西方智库的报告虽基于泄露文件,但其解读往往带有特定视角,如渲染紧张以推动军费增长。中国引进这些武器,本质上是学习实战智慧,而非单纯扩张。5.8亿美元的投资,远低于自主研发的试错成本,却换来宝贵经验。未来,这套系统如何融入中国军队,将考验其适应性和创新力。
*全世界公认的军事实力第一是美国,俄罗斯第二,中国第三,不过经过93阅兵和福建舰
【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