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无视家人的强烈反对,结婚后,女孩基本不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2023 年深秋的一个周末,北京军科院家属院的书房里,阳光透过玻璃窗落在摊开的实验笔记上。 麻一铭戴着老花镜,用不同颜色的荧光笔标注着数据 —— 这是陈薇白天没整理完的新冠疫苗后续研究记录,他总趁她加班时,把杂乱的笔记按时间线理顺,方便她第二天快速查阅。 书架上,一本泛黄的菜谱夹在专业书籍中间,扉页上是麻一铭的字迹:“陈薇爱吃的菜:红烧肉、荠菜包子、海蛎子豆腐汤”。 从 1988 年火车上的一面之缘,到如今实验室与厨房之间的默契,这对夫妻用 30 年,把 “守护” 写成了最动人的生活诗。 实验室外的 “科研助理”,是麻一铭最特别的身份。 2005 年,陈薇牵头研究新型抗病毒药物,每天泡在实验室 14 个小时,连吃饭都要同事提醒。 麻一铭看她总带着没整理完的实验数据回家,就偷偷跟着她学看专业术语,晚上等她睡熟后,把散落的记录按 “实验日期”“数据类型” 分类归档,还在关键数据旁贴上手写便签:“这个数值和上周比有波动,记得核对仪器”。 有次陈薇在国际会议上需要紧急调取三年前的实验数据,麻一铭仅用十分钟就找到了归档好的资料,帮她顺利完成报告。 “他比我还懂我的实验数据”,陈薇后来在采访里笑着说,手里拿着麻一铭整理的笔记,语气里满是依赖。 危机时刻的 “后勤部长”,藏着最动人的默契。 2014 年埃博拉疫情爆发,陈薇主动请缨赴塞拉利昂。 出发前一晚,麻一铭在行李箱里塞了满满一包东西:防蚊液、常用药、还有他提前卤好的牛肉干 —— 知道非洲饮食不习惯,他特意学了真空包装的方法。 在塞拉利昂的日子里,陈薇每天只能通过卫星电话报平安,麻一铭就把家里的情况录成视频,托人转交给她:“儿子月考进步了,我种的月季花开花了,你放心”。 有次当地突发战乱,通讯中断三天,麻一铭守在电话旁三天没合眼,直到接到陈薇的电话,声音沙哑地说:“没事就好,我给你炖了鸡汤,等你回来喝”。 后来陈薇研制出全球首个 2014 基因型埃博拉疫苗,在视频里给麻一铭看疫苗样品时,麻一铭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家里一切都好,等你回家”。 寻常岁月里的 “生活搭子”,藏着最长久的共鸣。 2019 年陈薇当选院士后,夫妻俩多了个新习惯 —— 每周日下午去社区做科普讲座。麻一铭负责准备材料,把专业的科研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 陈薇负责讲解,偶尔遇到家长提问 “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麻一铭还会补充:“多陪孩子做实验,比如一起观察植物生长,慢慢引导”。 有次社区组织亲子活动,麻一铭带着孩子们做 “简易净水器” 实验,陈薇在旁边帮忙,夫妻俩配合默契,被居民们称为 “科普夫妻档”。 儿子长大后,总说:“我爸妈从来不会说‘我爱你’,但我爸会记得我妈所有的喜好,我妈会在我爸不舒服时放下工作陪他去医院,这就是最好的爱情”。 如今 30 多年过去,他们的生活依旧充满这样的温暖细节。 陈薇依旧在科研一线忙碌,研究方向从抗病毒药物拓展到肿瘤防治,每天早出晚归;麻一铭就承担起家里的琐事,早上送孙子上学,下午去菜市场买菜,晚上等陈薇回来一起吃饭,听她讲实验室里的新进展。 周末有空时,他们会一起去公园散步,陈薇挽着麻一铭的胳膊,聊起 1988 年火车上的相遇:“那时候我还觉得你有点老,没想到一转眼,都一起过了这么多年”。 麻一铭笑着说:“我那时候紧张得手心都出汗,怕你看不上我,没想到你这么有眼光”。 记者曾问她 “保持科研热情的秘诀是什么”,陈薇提到了麻一铭:“有他守着家,我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投入科研,家里的温暖,是我最大的动力”。 而麻一铭,依旧在实验室外做着他的 “后勤工作”,整理笔记、准备饭菜、打理家务,用最平凡的方式,支持着陈薇的科研理想。 最好的爱情,从不是一方的牺牲,而是双向的理解与支持。陈薇用科研守护千万人的健康,是大国的脊梁;麻一铭用陪伴守护家的温暖,是小家的港湾。 他们把 “你闯天地,我守家” 的承诺,融进了 30 多年的每一个日出日落里,让小家的烟火气,成了大国前行的底气。 如今,陈薇依旧在科研一线奔波,麻一铭依旧是她最坚实的后盾,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写着 —— 关于爱,关于理想,关于家国。 信源:陈薇:在偶然中找寻必然——《人物》杂志
1988年,23岁的清华女研究生在火车上对一个35岁的男人一见钟情,女孩无视家人
悠然话史
2025-10-01 14:32:17
0
阅读: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