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年,最高职级是参赞,并非大使。那他如今的“战场”在哪? 其实高志凯离开外交部后,从来没闲着,第一步就扎进了跨国法律和商业领域。 2005 年前后,他加入了国际顶尖律所贝克・麦坚时,成了亚太区的资深顾问。 别觉得这只是个 “打工” 的活儿,他干的事儿都跟中国企业 “走出去” 紧密绑在一起。 那几年中国企业刚开始批量做海外并购,很多公司到了国外就懵,既摸不透当地的法律规则,也搞不清市场里的潜规则,稍不注意就栽跟头。 高志凯刚好凭着在外交部攒下的国际视野,再加上对各国法律的研究,成了这些企业的 “避坑指南”。 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帮某家中国能源企业收购澳大利亚的矿产项目。 当时澳大利亚政府拿 “国家安全” 当借口卡脖子,眼看这事儿就要黄,高志凯带着团队没日没夜地跟当地政府、议会沟通,还找了澳洲本土的行业协会做背书,把项目对当地就业、经济的好处一条一条摆清楚。 最后不光促成了收购,还为后续中国企业进入澳洲市场铺了路,后来有三家中国矿企跟进合作,都是照着他当时定下的框架来的。 大概 2016 年之后,高志凯又转了个方向,扎进了智库领域。 他加入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先做高级研究员,后来还兼任过副院长。 这时候他的 “战场” 就从商业谈判桌,搬到了政策解读和公共话语平台上。 这些年中美关系越来越复杂,不管是经贸摩擦还是科技竞争,普通老百姓看新闻总觉得云里雾里。 比如 “关税战到底影响谁”“美国芯片禁令对我们买手机、家电有啥影响”,高志凯就经常在电视节目、社交媒体上用大白话拆解这些事儿。 除了面向大众,他还会给政府部门写政策建议报告。 据重阳研究院公开的年度报告显示,2022 年他牵头撰写的《中美经贸摩擦下中国企业应对策略》,被纳入了相关部门的决策参考,里面提到的 “建立跨境法律互助网络”,后来还真在广东、浙江几个沿海省份推了试点,帮不少企业解决了海外纠纷。 当然,高志凯也没放下企业层面的事,不过现在不再是只帮大企业做并购,更多是给中小企业做国际战略咨询。 这几年很多中国中小企业想做外贸,但不知道怎么对接海外客户,更怕踩上 “合规雷区”—— 比如欧盟的环保法规、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稍微不合规就可能面临巨额罚款。 高志凯就联合几个行业专家,搞了个 “中小企业出海护航计划”。 从 2020 年到现在,已经帮超过 200 家中小制造企业梳理了合规流程,还对接了 50 多个海外采购渠道。 而且高志凯的优势很独特,他不像纯外交官那样只懂政策,也不像纯商人那样只看利益,更不像纯学者那样只做研究。 他把这几样揉到了一起 —— 跟政府部门沟通时,他能说清企业的实际困难,不会只喊口号。 跟企业打交道时,他能预判政策风险,帮着提前布局。 跟老百姓解读时,他能避开专业术语,说到大家心坎里。 所以说,高志凯现在的 “战场”,不在外交部的办公楼里,而在企业的谈判室、智库的会议室、老百姓的手机屏幕里,在每一个中国需要跟世界打交道的具体场景里。 他没了 “大使” 的头衔,但做的事儿,照样是在为中国的发展铺路。
很多人敬佩高志凯是“为国为民的外交官”,但一个事实常被忽略:他已离开外交部近20
小茹吖
2025-10-01 16:4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