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经济完蛋了,美国研究机构公布的数据显示,美国消费者指数为94.2,相对于8月下降了3.6点,创下了该指数4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足以说明民众对于未来没有信心,消费非常低迷,长此以往将可能会导致美国出现经济衰退。 这个数据一出来,就跟一盆冷水浇下来,让人觉得美国经济这艘大船摇摇晃晃。会议委员会这个机构每个月都出消费者信心指数,简单说就是问问老百姓对现在和未来的看法,涵盖就业、收入、物价啥的。9月份这个指数直接掉到94.2,比8月的97.8低了3.6个点,这已经是今年4月以来最低了。啥意思呢?指数低于100就说明大家对经济持悲观态度,现在连95都没到,明显是信心在滑坡。老百姓不乐观点儿,花钱自然就抠门儿了,消费一拉胯,整个经济链条就得跟着抖。 为啥会这样?先说就业这块儿,大家最担心的。报告里头,现况指数从133.6跌到128.8,预期指数从84.8掉到76.5,尤其是预期部分,跌得最狠。这反映出很多人觉得工作机会越来越少。9月份,只有26.9%的人觉得就业市场充足,比上个月还低了3个百分点,这是2022年7月以来最大降幅。劳动力市场本来就有点儿疲软,失业率虽然稳定在4.2%左右,但新增岗位放缓,制造业和服务业招聘都慢下来了。美联储加息这两年,经济增速从2023年的2.5%降到今年的1.6%,企业招聘预算紧巴巴的,自然不敢大肆扩招。老百姓一看,简历投出去石沉大海,工资涨不动,哪还有心思大手大脚花钱。 通胀这鬼东西也没消停。虽然今年CPI从去年高峰的9.1%降到3.2%,但核心通胀还卡在3.7%,食品和住房价格涨得飞起。报告显示,消费者对未来六个月通胀预期的中位数升到3.8%,比上个月高0.2个百分点。大家买菜买房时,总觉得钱不够用,超市里一袋牛奶贵了五毛,汽油一加仑多加几美分,积少成多,日子就紧巴巴。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前阵子还说,通胀有死灰复燃的风险,降息得悠着点儿。这话一出,更让老百姓觉得物价还会继续咬人。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七成左右,现在大家捂紧钱包,零售销售数据8月份就只涨0.1%,9月份估计更惨。 再说贸易这事儿,美国对全球的关税壁垒越来越高。特朗普第一任期就开始的贸易战,现在第二任期又卷土重来。9月份,政府宣布对进口钢铝和汽车加征关税,平均税率从2.5%提到7.5%,这成本全转嫁到进口商和消费者头上。去年关税收入就超800亿美元,今年估计破千亿,但老百姓的钱包遭殃了。进口商品贵了,沃尔玛和亚马逊的货架上,中国产的电子产品和服装价格涨10%以上,美国本土制造业也没跟上产能,供应链卡壳。结果呢?企业成本高,利润薄,招聘更谨慎,就业循环又恶化。国际上,欧盟和加拿大也反击,报复性关税让美国出口受挫,农业州农民卖不出大豆和玉米,收入直线下滑。这不光是数字游戏,实打实影响中产家庭的饭碗。 政府关门这事儿,更是火上浇油。10月1日凌晨,因为国会两党没谈拢临时拨款法案,联邦政府部分关门了。这是特朗普第二任期刚开始就闹的,共和党想砍预算,民主党要保社会福利,僵持到现在。影响大着呢,80万联邦雇员被迫休假没工资,国家公园关门,FAA空管人员减员,航班延误风险高。社会保障局处理慢了,退伍军人福利卡壳,小企业贷款审核停摆。历史上,2018-2019年那次关门35天,经济损失110亿美元,这次就算短,也会放大不确定性。消费者信心本来就低,再来这么一出,谁还敢消费?9月份数据采集截止9月21日,就已经预感到关门风险,现在真关了,10月份指数铁定更低。 这些因素叠加,消费低迷不是空谈。8月份个人消费支出涨0.2%,但9月份估计持平甚至负增长。耐用品销售下滑,汽车和家电订单少,企业库存积压。房地产市场也凉了,房价中位数涨到41万美元,但抵押贷款利率5.8%,年轻人买不起房,老头老太太卖不动。信用卡债务创纪录21万亿美元,违约率升到3.2%,银行开始收紧信贷。说白了,老百姓收入没跟上开支,储蓄率从4.6%掉到3.4%,大家开始拆东墙补西墙,哪有余钱刺激经济。 长此以往,经济衰退的风险真不小。GDP增长今年前三季度平均1.8%,但第四季度如果消费再滑,铁定拖后腿。美联储的逆周期指标已经闪黄灯,消费者预期指数低于80,就预示衰退概率高。现在76.5,离线不远。华尔街分析师调低预测,高盛把2025年GDP从2.2%降到1.5%,摩根大通更悲观,说1.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警告,美国如果衰退,会波及全球贸易,拖累新兴市场。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说,美国消费疲软会让欧元区出口雪上加霜,中国和日本的供应链也得调整。 当然,美国经济底子厚,科技和金融业还能扛点儿,但不能指望硅谷和华尔街救市。政府得赶紧行动,国会得尽快过拨款法案,美联储如果通胀稳住,可以小步降息0.25%。特朗普团队说要减税刺激,但财政赤字已经1.8万亿美元,再减税得借更多债,长期看更糟。
卢麒元教授最新发文说,如果美元贬值10%会怎么样?他说有些问题即使看明白了,也不
【2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