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形势变了。在看起来无懈可击的美元帝国脚下,我们在沉默中,正在打开一条一条的裂缝。从芯片,石油,到铁矿,我们从供应链的多元化开始,正逐步推动贸易结算货币的去美元化。 以前做跨境生意,美元是绕不开的坎。不管两边货物多匹配,钱都得先换成美元倒一手,中间被抽点手续费不说,还得天天盯着美元汇率的涨跌心惊肉跳。 要是碰上美国那边搞点小动作,加关税、冻账户,生意直接就得停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在悄悄换路子,能不用美元就不用。 跟不同区域的贸易伙伴谈合作,直接敲定用各自的本币结账,货一交,钱直接划到对方账户,省了汇率转换的成本,也不用再看美元的脸色。 这种调整带来的连锁反应很明显。以前美元的底气,一大半靠的是大宗商品都得用它结算,石油更是被绑得死死的。 现在不少石油交易开始甩开美元,要么用人民币,要么用买卖双方的货币直接结算,不用再经过美元这个 “中间商”。 铁矿、有色金属这些硬邦邦的原料交易也跟着学,买家卖家直接对账,钱货两清,美元的中间角色越来越多余。 不是大家故意跟美元作对,实在是美元体系太折腾,美国自己一会儿加息一会儿搞制裁,谁也不想把生意的命门攥在别人手里。 越来越多国家凑到一起搭新台子。金砖国家就是个例子,以前成员少,现在沙特、埃及这些都加进来了,三十多个国家等着排队进。 他们不搞虚的,直接推进本币结算,这十年里内部贸易用本币结账的比例涨了不少,俄罗斯跟其他金砖国家做生意,八成多都不用美元。 甚至还在琢磨搞共同货币,虽然这事儿急不来,毕竟欧元从酝酿到落地花了三十年,金砖各国情况更复杂,但光是往这个方向走,就已经在美元的盘子上划开了口子。 RCEP 生效后更明显,区域里的金融条款越来越宽松,本币结算的便利度提上去了,美元在这一片的使用频率自然就降了。 企业的动作更实在。以前供应链卡得死,芯片、原料都盯着单一来源,结算只能被动用美元。现在都在悄悄调整,芯片找不同的供应方,矿产签长期合同锁定货源,连付款方式都跟着变。 不少企业跟海外供应商签协议时,直接注明用本币结算,有的甚至绕开 SWIFT 系统,用新的支付平台走账,既安全又省成本。 这不是企业想搞事情,而是吃过几次汇率波动的亏、遭过几次供应链卡脖子后,摸出来的生存门道 —— 供应链稳了,钱的路子也得稳,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 外汇储备的配置也在变。以前赚了美元,大多投回美国的资本市场,等于帮人家输血。现在更多转向多元化配置,多买点黄金,多换点其他货币,不把鸡蛋全放在美元资产里。这不是故意撤资,而是美国自己的政策逼的。 一会儿搞贸易摩擦,一会儿威胁冻结资产,谁也不想手里的钱莫名其妙缩水。把储备铺开,跟推进本币结算其实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把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 美元的霸权根基其实是靠跨国银行网络和习惯撑起来的,但习惯这东西最经不住折腾。 以前大家觉得用美元省心,现在发现省心的代价是被动。比如中国跟印尼搞跨境二维码互通,老百姓花钱直接转本币,商家不用换美元,生意做得更顺;跟欧洲续签本币互换协议,企业进出口不用再担心美元加息带来的成本上涨。 这些小事堆多了,大家就慢慢发现,没有美元,生意照样能做,甚至能做得更踏实。 现在的美元不是不行了,是没以前那么 “霸道” 了。全球贸易里用美元结算的份额一点点往下掉,各国央行的美元储备占比也在降。不是有谁要打败美元,而是美元自己的 “任性” 把大家推走了。 美国总觉得靠美元能拿捏别人,却忘了生意的本质是互利,不是单方面施压。你越折腾,别人越要找退路,等退路成了常态,美元的霸权自然就松了劲。 这种变化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宣言,全是实打实的操作。企业调整供应链,国家签结算协议,老百姓用跨境支付,每一步都透着务实。 没人想推翻现有体系,只是想在体系里为自己找条稳当的路。就像以前大家都用一款软件,虽然不好用但没得选,现在有了更顺手的替代品,自然就慢慢换了。 美元帝国的裂缝还在扩大,但这不是谁一锤子砸出来的,是无数次日常选择磨出来的。现在再看全球的钱袋子,美元还是分量最重的,但已经不是唯一的那一个。 大家更看重的是安全、自主、方便,不再迷信某一种货币的 “神话”。这就是变了的形势 —— 旧的规矩松了,新的玩法正在长出来,而且一旦长出来,就再也回不去了。 以前总有人说美元是 “永远的避风港”,现在才明白,真正的避风港不是别人给的,是自己搭的。供应链扎稳了,结算货币握牢了,不管外面刮什么风,心里都有底。 美元还是那个美元,但大家对它的态度变了,从 “不得不靠” 变成 “可选项之一”,这就是最实实在在的形势变化。
中国买矿石坚持用人民币,不玩美元那一套了。美国让澳大利亚必须用美元卖,结果自己又
【13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