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 对付中国最好的办法,就是停止购买中国生产的任何产品,全部购买美国的产品。 这样的提议与中美贸易的互补底色形成错位。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连续 15 年制造业总体规模位居全球第一,连续 8 年保持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 这种产业完整性让中国既能提供日常消费品,也能供应高铁、船舶等大型装备所需的精密部件。 2025 年前两个月,中美货物贸易额同比增长 3.5%,即便面临关税等制约因素,互补性强的特点依然显现,这种贸易往来支撑着美国制造业的成本控制与消费者的选择丰富性。 美国市场对中国制造的依赖早已渗透生活细节。 《纽约时报》曾指出,美国人浴室里的化妆刷、指甲刀、梳子等个人护理用品,几乎都可能来自中国,很难想象一个没有中国产品的家庭是什么样。 生产端的依赖同样具体,一家美国拼图游戏公司创始人曾尝试寻找本土制造商,即便对方报价是中国供应商的 3 倍,仍无法达到所需生产标准。 这些细节背后,是中国制造在质量、成本、供应链响应速度上的综合优势,这种优势不是短期形成的,也难以被轻易替代。 美国企业的行动与提议形成鲜明对照。 2025 年 3 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27 家美国企业的代表与全球其他 20 国的跨国企业高管齐聚北京,苹果、雀巢等知名公司均在其中。 中国美国商会的调查报告显示,近七成美国消费行业受访企业预计 2025 年将增加在华投资。 中国德国商会的数据更直观,92% 的受访企业计划继续在华运营,超过一半计划未来两年增加投资,企业用资本流向表达了对中国市场与合作价值的认可。 全球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让 “全面替代” 失去可行性。 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约 1000 家中国企业参展,数量仅次于东道主德国,阿联酋迪拜电缆公司工作人员评价中国供应商 “技术过硬,值得信赖”。 在电子产业,中国企业供应的精密元器件通过多层供应链进入美国组装工厂,若替换供应商,不仅需要重新认证资质,还可能导致生产线停工。 经济学家马丁・雅克的观察指出,美国对中国产品的依赖程度远超中国对美进口的依赖,这也是美国政府多次对智能手机、路由器等中国产品豁免 “对等关税” 的原因。 中国的创新动能让合作价值持续提升。 5G、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让中国制造从基础加工向高端创造延伸。 华为研发的原生鸿蒙系统实现全栈自研,联合上万家生态伙伴构建起新的产业生态,这种创新能力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新的合作空间。 开放的市场环境更增强了吸引力,中国在营商环境优化上持续做 “加法”,外资准入限制不断做 “减法”,为各国企业提供稳定的发展预期。 “脱钩断链” 的潜在影响已被多次印证。 美国对华加征关税以来,亚马逊平台上的商家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提高价格转嫁给消费者,要么自行承担额外成本。 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更让制造业企业忧心,部分依赖中国中间品的美国工厂已出现生产延误。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中美企业,还会冲击全球产业链稳定,毕竟中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关键一环,其角色无法被单一国家或地区替代。 合作共赢的理念早已成为全球商界共识。 经济因开放而繁荣,因封闭而落后,保护主义没有出路。 2025 年,中美贸易在复杂外部环境下仍保持增长,企业间的技术交流、市场协作从未停止,这种基于各自优势的互动,正是全球经济活力的来源。 中国制造在满足全球需求的同时,也在通过进口为其他国家创造市场,这种双向流动的贸易格局,符合所有参与方的利益。 提议与现实的差距,本质是单边思维与全球化潮流的碰撞。 从美国企业的投资选择到民众生活中的产品身影,从产业链的协同需求到创新领域的合作空间,种种事实都在证明,开放合作是无法逆转的趋势。 中国制造的成长为全球提供了更多选择,美国市场的需求也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发展动力,这种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才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路径。
马斯克再次预言:“中国将在‘不远的将来’超过美国,并最终统一台湾,”紧接着,马斯
【8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