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贸易战看,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反东大战线已经基本形成,英国、土澳、印度、荷兰、菲律宾、日本(待定)、欧盟(观望)……在美国没明确施压情况下,这些已经蠢蠢欲动,必须先拿一个下手,否则后面压力比较大! 英国跟着凑热度,主要是想借贸易战巩固 “英美特殊关系”,毕竟脱欧后经济一直没起色,想靠美国市场弥补损失。可英国对华出口的汽车、奢侈品有 40% 依赖中国市场,真要是跟着加征关税,最先受伤的就是自己的高端产业。 澳大利亚更矛盾,一边靠对华出口铁矿石、煤炭赚走大量外汇,一边又在矿产资源定价权上跟中国博弈,最近还想联合印度搞 “矿产替代供应链”,可印度的矿产品位低、开采成本高,根本没法跟澳大利亚比,最后很可能是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印度和菲律宾的动机更现实。印度想借着美国的 “东风” 扩大对华出口,尤其是医药、纺织品类,可中国早就对印度的部分原料药加征了关税,要是印度真敢跟进,国内依赖中国原材料的药企就得停产。 菲律宾则把贸易战和南海问题绑在一起,一边想在香蕉、椰子出口上争取更多优惠,一边又在海域问题上制造摩擦,可菲律宾农业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超过 30%,真要是贸易断了,农民的生计都成问题。 荷兰的情况有点特殊,ASML 作为全球最大的光刻机企业,既想保住中国这个大客户,又怕得罪美国,只能在对华出口限制上 “打擦边球”,最近悄悄放宽了部分中低端光刻机的出口许可,就是不想彻底跟中国撕破脸。 日本的 “待定” 态度最能说明这条战线的松散。作为美国在亚太的重要盟友,日本按理说该紧跟美国步伐,可日本对华出口的汽车、电子零部件占其出口总额的 20%,要是加征关税,丰田、本田等车企在华工厂就得减产。 更关键的是,日本依赖中国的稀土加工产品,之前想联合美国搞 “稀土去中国化”,结果本土企业因为成本太高纷纷反对,最后只能不了了之。现在日本在贸易战中的态度摇摆不定,既不敢得罪美国,又怕失去中国市场,成了这条战线里最 “尴尬” 的存在。 欧盟的 “观望” 背后是内部的分歧。德国、法国这些制造业大国,对华出口的汽车、机械设备占比很高,坚决反对加征关税;而波兰、捷克等中东欧国家,受美国影响较大,倾向于跟美国保持一致。 这种内部矛盾让欧盟在贸易战中始终没法形成统一立场,最近虽然表态 “要评估对华贸易政策”,但实际上一直没出台具体措施,就是想看看其他国家的反应,再决定下一步行动。 面对这样的局势,“先拿一个下手” 的关键在于找对目标 —— 要选那些对华依赖度高、内部矛盾突出、跟美国联盟基础薄弱的国家。从目前情况看,澳大利亚其实是最适合的突破口。 澳大利亚经济高度依赖对华矿产出口,中国要是减少铁矿石进口,澳大利亚的 GDP 至少会下降 1.5%,而且澳大利亚国内的矿业公司和农业企业早就对政府的对华政策不满,要是中国再在葡萄酒、牛肉进口上加大限制,澳大利亚国内的反对声音会更大,很可能率先从这条战线中 “退出”。 而且,拿下澳大利亚还能起到 “敲山震虎” 的作用。其他国家看到澳大利亚因为跟风美国加征关税而遭受经济损失,自然会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比如印度看到澳大利亚的教训,可能会在对华贸易上收敛态度;菲律宾也会意识到,失去中国市场对本国农业的打击有多大。这样一来,原本松散的 “反东大战线” 就会出现裂痕,后续应对起来也会轻松很多。 当然,“下手” 不是简单的贸易报复,而是要精准打击对方的痛点,同时给对方留有余地。比如中国可以通过增加巴西、几内亚等国的铁矿石进口,来倒逼澳大利亚让步,同时又不彻底切断与澳大利亚的贸易往来,让澳大利亚有 “回头” 的空间。 这种 “恩威并施” 的策略,既能打破当前的战线包围,又能避免贸易战进一步升级,是目前最稳妥的选择。
从目前贸易战看,美国加征关税带来的反东大战线已经基本形成,英国、土澳、印度、荷兰
烟雨评社
2025-10-18 10:53:2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