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与中国达成协议,承诺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永磁体仅用于印度国内生产,不会转口至美国。报道称,印度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等新兴产业对稀土永磁体的需求非常迫切,预计在2024至2025财年将从中国进口约870吨稀土永磁体。 印度的稀土储量不算少,公开数据是全球第五,大约690万吨。但问题是,他们的加工能力太弱。稀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重稀土从矿到磁铁这一条链,中间技术门槛很高。根据印度商务部的进口数据显示,他们80%的稀土磁铁靠从中国进口。 这个承诺可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有实打实的机制支撑。印度多家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提交终端用户证明,里面明确写着 “禁止转口美国” 的关键条款,这套流程有点像 “瓦森纳安排” 的出口控制准则,得建立严格的追溯机制,确保镝、铽这些含敏感技术的稀土材料不会偷偷流到第三国。 之所以这么较真,是因为中国近期强化了稀土出口的合规要求,毕竟稀土永磁体可不是普通商品,既能用在民用产业,也和军工领域息息相关,F-35 战斗机的隐身涂层、爱国者导弹的制导系统都离不开它。 印度愿意做出这样的承诺,根本原因还是离不开对中国稀土产业的依赖。870 吨的进口量看着数字不大,但总价值超过 30 亿卢比,而且这些材料正是印度眼下急着发展的新兴产业的 “心脏”。 电动汽车的电机、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全都得靠稀土永磁体驱动,印度大力推进的新能源转型和制造业升级,几乎就是踩着这些材料往前走。有印度电动汽车企业的高管说得很直白,这种依赖是绝对的,短期内没有任何国家能替代中国。 就算澳大利亚、美国有稀土矿,印度自己也有没规模化开采的矿藏,但没有中国垄断的精炼加工能力,这些矿石根本变不成能用的永磁体。印度政府顾问私下也承认,要是关键领域断供,制造业扩张计划就得直接停滞,这种底气不足让他们在谈判中没多少议价空间。 有意思的是,这次协议还藏着一段小插曲。今年 9 月上合组织峰会后,中国已经恢复了对印度的轻稀土磁体出口,但重稀土永磁体一直没放开供应,就等着印度给出明确的用途保证。 重稀土的战略价值更高,全球近 90% 的重稀土永磁体都是中国生产的,从矿料到成品的全链条加工环节几乎被中国垄断,这也是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握有的重要筹码。 印度的承诺等于是解开了这个僵局,重稀土供应重启才算有了关键前提,只不过双方都很低调,印度政府甚至没公开表态,显然是不想卷入中美之间的敏感争议。 这事儿往深了看,更像是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第三方国家的无奈选择。美国军工企业 80% 的钕铁硼永磁体都依赖中国进口,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重稀土库存只够撑 6 到 8 个月的战时需求,重建本土产业链至少要 5 年。 之前美国一直想通过印度这样的第三方国家转口获取稀土,绕开中国的出口管制,但这次印度的承诺直接堵上了这个口子。中国的管制措施也确实有底气,就算有企业想偷偷转售,也能被轻松追踪到,这让美国的规避手段很难奏效。 印度夹在中间其实也在玩 “平衡术”,一方面通过承诺确保自己的原料供应,不耽误新能源和制造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不想直接站到中美对抗的风口浪尖,试图在供应链安全和战略自主性之间找平衡点。 但这种平衡本质上很脆弱,只要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没解除,印度的战略选择就始终带着被动性。毕竟全球稀土产业的格局摆在那儿,加工技术、产业链完整度这些硬实力不是短时间能追上的,这 870 吨稀土永磁体的贸易背后,藏着的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深层逻辑。 印度承诺不将中国稀土出口至美国这一事件,是全球稀土供应链主导权争夺与地缘政治平衡的一个缩影,未来,各方在稀土领域的博弈仍将持续。 信源:网易新闻
含有美国技术的光刻机不许卖给中国,含有中国稀土的光刻机就不许卖给美国!中
【16评论】【1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