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我党给中国国民党的致电,关键词与主旨有: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反对“台独”。 “九二共识” 的形成,源于两岸中国人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1992 年 10 月,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香港就事务性商谈中表述一个中国原则事宜展开协商。 台湾海基会提出第八种口头表述方案,提及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虽对涵义认知有别,但愿妥善解决民间交流问题。 海协会认可其坚持一个中国的态度,提出自身口头表述要点,明确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统一,且事务性商谈不涉及一个中国政治涵义。 经函电往来确认,双方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共识,这便是 “九二共识” 的由来。其核心意涵清晰界定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并非 “国与国关系”,为后续交流埋下关键伏笔。 这份共识很快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 “定海神针”。 依托这一政治基础,两岸开启协商谈判,建立制度化联系机制,最终实现全面直接双向 “三通”,让曾经阻隔的山海变成坦途。 2015 年,两岸领导人实现 1949 年以来首次会晤,直接对话沟通,将政治互动推向新高度。 台湾参与世界卫生大会等国际组织活动的问题,也在此基础上得到合情合理安排。每一步进展背后,都离不开 “九二共识” 搭建的互信平台。 经济与社会领域的融合成果,更让共识的价值落地生根。 2010 年《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后,台湾产业借助大陆市场与供应链拓展全球布局,后续 “两岸共同市场” 的构建逐步推进,形成 “大陆市场 + 台湾技术” 的产业链协同模式。 2025 年的数据显示,两岸经济从单向互补迈向双向共赢,半导体、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的深度衔接,让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共生格局愈发清晰。 民生层面的融合更显温度。 2018 年大陆开放台湾居民申请居住证,2023 年进一步扩大身份核验应用范围,台胞在就业、教育、医疗等领域逐步享受同等待遇。 福建、广东等地的台青创业基地提供资金与政策支持,2024 年台湾居民在大陆设立个体工商户数量较 2020 年增长 2 倍,越来越多台湾青年在此实现人生价值。 这些变化背后,是 “九二共识” 带来的和平环境,让 “两岸一家亲” 从理念变为现实。 反对 “台独” 始终是维护两岸和平的底线。 历史已多次证明,背离一个中国原则,两岸关系就会紧张动荡,损害同胞切身利益。2016 年以来,民进党当局否认 “九二共识”,导致两岸交流遇阻。 而 2025 年台湾光复 80 周年的节点更提醒世人,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是抗战胜利的铁证,分裂行径从来违背历史潮流。 我党致国民党的致电重申反对 “台独”,正是对这一历史事实的坚守,更是对同胞福祉的守护。 当前,两岸关系面临的挑战仍在,但融合发展的主流不可逆转。 从 “金瓯无缺” 主题展到海峡两岸文化艺术展,从妈祖信众谒祖进香到两岸融合发展论坛,一场场活动延续着同源同宗的脉络。 我党与中国国民党的共识重申,为两岸重启良性互动提供了契机。 只要坚守 “九二共识”、反对 “台独”,两岸就能化解分歧,在经济合作、文化交流、民生保障等领域拓展更多可能。 这份致电阻定的共同政治基础,本质上是两岸中国人的共同选择。 它不是抽象的原则,而是连接同胞情感的纽带,是支撑发展的基石。在民族复兴的进程中,两岸唯有以共识为帆、以和平为舵,才能冲破风浪,让共同的家园迎来更光明的未来。
国民党的清理门户,开始了!面对赵少康集团盗用绿营剧本、公然羞辱连战的毁党行径,连
【38评论】【3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