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小子到京东创始人:他被嫌弃时发传单、送货到深夜,如今功成名就,却再也没等回那个女孩 信息来源:天眼查《当年,刘强东和龚小京在一起时,遭到龚小京父母的反对》 要说现在买东西方便,十个有九个都得说:“上京东看看呗。” 可你知道吗?当年刘强东刚起步那会儿,可没人看好他。 甚至连他当时的女朋友——龚小京的爸妈,都差点被他气出高血压。 “你一个人大老远跑北京去发传单、蹬三轮车,这叫工作吗?!” 他们气得直拍桌子,说女儿跟着他是自找苦吃。 可多年以后,他们才发现:那个“蹬三轮的小伙”,居然成了电商巨头的掌舵人。 故事要从上世纪90年代末说起。 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刘强东还是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直男”——上课第一排永远有他,考试永远拿高分,连社团活动都得和“金融学原理”扯上关系。 他那股认真劲儿,连同学都调侃:“东哥看K线图的样子,比看美女还专注。” 而龚小京完全是另一种画风。 舞蹈系的她一出场就自带聚光灯效果,明亮、灵动、爱笑,走路都带风。 他们第一次说话,是在校庆排练的后台。 龚小京拿着报销单来找财务,刘强东埋头算账。 她笑着说:“哎,你这算盘打得挺响啊。” 刘强东抬头,一脸正经地回:“财务得严谨,不然学校赔钱咋办。” 一句话没啥浪漫,但龚小京偏偏被他的认真劲儿打动了。 接下来,故事就水到渠成。 两人一起吃食堂、逛校园、蹭自习,连期末复习都坐一块儿。 他给她讲经济原理,她教他跳舞。 从那时起,整个校园都知道,刘强东那位“舞蹈系的小姐姐”,是他心里的月亮。 毕业那年,两人都拿到了不错的机会。 刘强东被一家外资银行相中,待遇好得离谱; 龚小京回老家舞蹈团,当上编导助理,干着自己热爱的事。 一个在北京、一个在南方,异地恋的剧情正式上线。 那时候哪有微信、视频,打个电话都得卡着话费。 但他们就是能聊上几个小时——聊工作、聊生活,聊到凌晨都不舍挂断。 刘强东常说:“等我再努力几年,我要让你跳舞的舞台更大。” 龚小京笑着回:“那我就等你建成自己的剧院。” 爱情虽然被距离拉长,但心始终靠得很近。 直到——那年他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脑袋嗡”的决定。 1998年,刘强东辞了银行的工作。 这消息一传出去,身边人都懵了。 别人拼命往体制里钻,他偏偏往外跳。 父母急得睡不着觉,劝他:“你脑子发热啊?那可是银行!” 龚小京的父母更直接:“创业?你能保证不赔?天天在街上发传单、蹬三轮,算哪门子出息?” 但刘强东的性子,一旦决定的事,十头牛都拉不回。 他在中关村租了个不到二十平的破仓库,一张床、一张桌子、两台电脑。 白天跑货源,晚上写账单。 中午啃面包,晚上吃泡面。 有时候太困,就在货架边打个盹。 他甚至为了省钱,自己印传单上街发。 风一吹,纸飞得满地都是,他蹲在地上,一张张捡回来。 没人理解他,但他自己清楚: “只要能挺过去,总有一天,会有人懂。” 龚小京利用放假时间跑来北京看他。 那天,她推开仓库的门,看到的不是办公室,而是一堆堆货箱。 刘强东穿着皱巴巴的衬衫,满身灰尘,却笑着迎上来:“你来了,正好帮我打包订单。” 她心疼极了,偷偷掉了泪,但也被那股“死磕到底”的劲儿打动。 2003年的非典突然爆发。北京街头冷清得吓人,实体店几乎全军覆没。 刘强东的小店也没逃掉——顾客全没了,库存堆成山。 那段日子,他几乎每天只睡三小时,白天跑供应商,晚上想出路。 而远方的龚小京,也被家人逼得喘不过气。 父母说:“一个女人,别跟着人家瞎折腾了。” 她没吭声,但心里知道,这段感情快撑不下去了。 后来,他们坐在北京的一个小饭馆,吃了一顿没滋没味的晚饭。 没有吵,没有闹,只是互相说了句:“保重。” 这场从校园开始的恋爱,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散了。 分手后,刘强东没有时间伤感。 生意不能等,他得想办法活下去。 那年,他盯上了一个新方向——网上卖货。 彼时电商在国内还几乎是“无人区”。 淘宝刚冒头,没人相信网络购物会成主流。 可刘强东敢赌,他把剩下的资金全砸进建网站、买服务器上。 就这样,“京东多媒体网”诞生了。 他白天搞物流,晚上修网页; 2004年京东上线后,销量一年比一年猛。 到了2007年,年销售额破十亿,团队人数翻了十几倍。 再后来,自建仓储、自营快递、拓展家电服装……一步步拉开了和同行的差距。 2013年,京东注册用户破亿,营收突破600亿。 那一年,刘强东终于从“发传单的穷小伙”,变成了叱咤商界的“东哥”。 有人问:后来他们还有联系吗? 据说龚小京一直在艺术行业打拼,策划节目、带学生。 她被采访时笑着说:“他做到了他当年说的事。” 一句话,干净又体面。 刘强东在多个公开场合也提过:“我最早的创业支持者,是一个姑娘。” 他没说名字,但懂的人都知道,他指的是谁。
小米这波操作实在让人看不懂今天成都小米汽车撞了之后还自燃了,其实倒也不算特
【56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