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

菲菲谈国际 2025-10-20 18:52:59

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这话听着就离谱,但凡有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这纯粹是颠倒黑白,可偏偏有人愿意听。   先说说尼克松访华那档子事,根本不是特朗普嘴里的“单方面释放”。   1972年尼克松踏上中国土地,那是中美两国各取所需的平等合作,跟谁给谁恩惠半毛钱关系没有。   当时美国陷在越南战争里拔不出腿,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苏联又在全球范围内跟它掰手腕,急需找个能平衡局势的力量。   而中国当时也面临着外交上的孤立,想为国家发展争取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   双方坐在谈判桌前,是基于各自战略需求的理性选择,就像两个需要互相搭把手的伙伴,不存在谁“开恩”谁的说法。   解密的外交档案里写得明明白白,当时中美双方的谈判全程都是平等对话,尼克松自己也在回忆录里承认,访华是“为了美国的利益”。   特朗普刻意把这种平等互动说成是美国对中国的“施舍”,无非是想塑造一种“美国掌控一切”的假象。   特朗普更不提的是,中国的发展从来不是靠谁“给机会”,而是几代人干出来的。   他之前还骂过克林顿,说不该让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导致美国丢了几百万工作。   这话骗骗不了解情况的人还行,真要跟美国的工厂主、农民聊,他们未必认同。   美国不少工厂里的岗位减少,主要是因为技术进步,机器替代了人工,跟中国没多大关系。   就拿汽车行业来说,现在美国汽车厂的机器人比工人还多,一条生产线下来没几个工人,这难道是中国逼的?   反过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美国的农民可是赚了不少。   中西部的豆农,之前愁着大豆卖不出去,中国市场打开后,每年都能稳定出口,收入翻了好几倍。   就算是贸易战那几年,大豆卖不动了,不少农民还天天盼着恢复对华出口,政府给的补贴根本不够填损失的窟窿。   特朗普总吹嘘自己任内的关税能“把中国打得跪下”,可现实是,膝盖没跪的,反倒是美国消费者和企业遭了罪。   他当年加征的关税,最后基本都变成了美国进口商的成本,然后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超市里的中国产衣服、家电,价格都涨了不少,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一下就上去了。   去年美国有份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美国人觉得对华关税对自己没好处,甚至会影响生活。   反观中国,虽然出口受到点影响,但很快就开拓了其他市场,欧洲、东南亚的订单源源不断,产业链压根没被打垮。   到了2025年的现在,美国的通胀还没完全降下来,不少企业还在抱怨关税增加了负担,特朗普这才松口说贸易战“不能再打下去”,可嘴上还不肯承认自己错了,反倒把锅甩给了拜登。   这些话之所以有人听,跟特朗普的竞选策略脱不了关系。2025年正是美国大选的关键时候,他需要靠“对华强硬”的口号吸引选票。   把前几任总统都骂一遍,既能显得自己比所有人都懂,又能把美国国内的问题都甩给中国,转移民众的注意力。   可现在的美国民众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尤其是年轻人。   今年年初美国有份民调显示,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里,觉得中国是“敌人”的比例只有两成多,他们更在意生活上的一些实际问题,对特朗普这套甩锅话术不怎么感冒。   倒是一些年纪大的选民,受过去的舆论影响较深,容易相信这种说法。这种代际认知的差异,也说明特朗普的这套老路子,慢慢有点行不通了。   特朗普的这番言论,其实暴露了美国不少精英的通病,那就是总把自己当成世界的主宰。   在他们眼里,其他国家只能跟着美国的节奏走,一旦有国家靠自己的努力发展起来,就觉得是“麻烦”。   他们看不到中美贸易里美国企业赚的钱,看不到中国市场给美国创造的就业岗位,只盯着自己的霸权地位不放。   就像有网友说的,美国真正的麻烦不是中国太强,而是某些政客总想着靠打压别人维持优势,不肯踏踏实实解决自己的问题。   说穿了,中国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不是谁能“释放”出来的,更不是谁能打压下去的。   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的里程碑,本质是两个大国对和平发展的共同追求,不是特朗普口中的“错误”。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菲菲谈国际

菲菲谈国际

欢迎大家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