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挽留,美国不收留,被夹在中间的李嘉诚,终于玩不转了!大公报四次三番喊话,被他当作耳旁风,而本该促成签约的美国,也在关键时刻消失,这时才发现玩脱了,却已经为时已晚! 2025 年春天的一场审计风暴,让纵横商界数十年的李嘉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这笔估值 228 亿美元的巴拿马港口交易,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谁也没想到,这位曾被称为 “超人” 的商业巨头,会在全球地缘博弈的棋局中,落得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事情的导火索源自巴拿马政府的突然发难,以 “续约程序违法”“转移利润” 和 “拖欠 12 亿美元分成” 三项指控,宣布拟撤销长和集团的港口特许经营权。 这意味着长和不仅无法顺利套现 190 亿美元,还可能面临港口被没收的风险,甚至要向美国贝莱德财团支付天价违约金。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审计行动恰好与美国防长访巴、美军军演的时间高度重合,明眼人都能看出,这背后少不了大国角力的影子。 而在此之前,《大公报》曾连续四次发文喊话,从委婉提醒到严厉警示,甚至国务院港澳办都转载了相关评论,可这些苦口婆心的劝告,都被李嘉诚当作了耳旁风,依旧执着地推进与美资的交易。 他显然低估了战略资产背后的主权属性,也错判了中美两国的态度。中国这边对于涉及核心利益的资产交易有着明确的底线,市场监管总局及时启动反垄断审查,同时加速建设尼加拉瓜运河和北极航线等替代通道。 仅北极航线的集装箱通行量就激增了 35 倍,根本无需依赖单一航道。这展现出的不仅是中国的战略远见,更有维护自身利益的硬实力。 而美国那边的态度则更加现实,原本热情高涨的贝莱德财团,越研究越觉得这笔交易是 “烫手山芋”,既担心无法与中国的物流网络彻底切割,又害怕触发本国的国家安全审查,最终选择在关键时刻抽身离场,让李嘉诚的算盘彻底落空。 这场失败的交易带来的连锁反应正在持续发酵。长和系的市值已经蒸发超 800 亿港元,美元债收益率飙升至 18%,创下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 为了缓解债务压力,李嘉诚不得不开始 “割肉自救”,低价出售英国的电信业务和香港的写字楼资产,这种被动的操作,与他以往精准抄底的形象判若两人。 更麻烦的是,巴拿马港口的困境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他在澳大利亚、希腊等地的港口资产,都面临着类似的主权回收风险。曾经被奉为 “资本避险教科书” 的全球布局,如今反倒成了难以摆脱的包袱。 其实纵观历史,资本脱离国家战略支撑的结局早已注定。中远海运收购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时,通过合理的股权安排平衡战略与商业利益,最终实现了多方共赢,这与李嘉诚的操作形成了鲜明对比。 如今的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模样,在全球贸易和地缘政治中拥有足够的话语权,既不会放任核心利益受损,也有能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物流网络。 而李嘉诚的失误,恰恰在于忽视了这种时代的变化,妄图用单纯的商业逻辑应对复杂的大国博弈。 从早年依靠内地和香港市场发家,到如今陷入进退维谷的境地,李嘉诚的经历给所有商人都上了一课。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任何脱离国家利益的商业决策,都可能遭遇意想不到的风险。 那么问题来了,你认为李嘉诚还有机会扭转当前的困局吗?他的经历又给当代企业家带来了哪些启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9评论】【10点赞】
用户10xxx38
一生卖国,坑苦购房人,何必为行将就木之人唱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