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可能自己都没想到!2025年第一季度涌入上海的九万多名美国游客,竟意外地成了中国“对外宣传”战线上,一支最强悍的“雇佣军”。他们用亲身体验,把美国主流媒体精心编织的谎言,撕了个粉碎。 今年第一季度,上海接待的美国游客接近9.2万人次,比去年增长了不少。 这个数据是由上海市文旅局准确统计的,显示出游客的增长趋势。 但令人意外的是,这些跨越太平洋而来的游客,竟然成了揭露虚假报道的“有力证人”。 许多游客在出发前可能心里都有些犹豫,尤其是对“安全”问题心存疑虑,毕竟近年来有一些不太准确的报道让外界对中国的治安产生了误解。 当他们抵达上海并亲身体验时,所有的疑虑在深夜的上海街头烟消云散。 凌晨三点的街头,烧烤摊依然冒着热气,便利店和药店的灯光通明,街头安保人员也在巡逻,整个城市充满了生气和安全感。这样的场景,哪怕是最高犯罪率的城市也无法带给游客这么直接的“踏实感”。 一位游客在成都的经历,更加深了他们的信任感。 在成都的一家露天茶馆,他不小心把护照和钱包忘在了桌子上,回头发现时慌乱不已。 他向警察求助后,仅仅过了三个小时,所有失物就都如数归还。相比之下,在美国补办身份证明文件可能需要等待数周,这种快速响应和高效的社会服务,显得尤为突显。每一位经历过这一过程的游客都感受到,中国的社会安全体系不仅仅是依赖于数据和宣传,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行动上。 当然,除了治安和服务效率,游客们对中国的现代化设施也大为惊叹。像高铁这类公共交通工具,带给他们的印象深刻无比。 尤其是从北京到上海,这一段四个多小时的高铁旅程,给他们的感觉就像是去邻里串门一样轻松便捷。 车厢里不仅有Wi-Fi,甚至可以直接扫码点外卖,体验非常现代化。而这种便捷的交通服务并不仅仅局限于大城市,从小到三四线城市的高铁站也能提供完整的设施和服务,而中国的快递网络,更是深入到乡村,能够实现第二天送达,这种普及程度,让游客们感到惊讶。 这种高效、普及的服务体系,体现了中国在社会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项重要逻辑——普惠性。移动支付就是其中一个显著的例子。 为了方便外国游客,中国的机场会提供专门的支付“欢迎包”,帮助他们绑定自己国家的银行卡,甚至可以顺利地在地铁上使用“ShanghaiPass”。 更有意思的是,即便在寺庙这样的传统场所,功德箱也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设有二维码供捐款,当然也保留了现金投入口。 科技并没有将任何群体排除在外,甚至老年人也能熟练地用手机购买菜品,这种普及性给游客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仍有大约六成的小商户只接受现金支付,这种支付方式的局限性与中国的普及型支付系统相比,显得有些落后。 一位硅谷的工程师在看到中国的老年人能熟练操作手机支付时,不禁感慨:中国的科技应用似乎更加关注如何通过技术提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而不是仅仅为少数人服务。 这种无处不在的便利性,正是中国现代化生活的一个缩影。 这些来自游客的零星见闻,像一块块拼图,渐渐勾画出一个西方主流媒体鲜少关注的中国面貌。 随着这些亲身经历的传播,游客们无形中成为了新的“讲述者”,他们的观察和故事逐渐冲淡了过去的偏见。 有趣的是,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反向代购”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在中国购买电子产品,然后带回国,因为这里的价格远比他们自己国家便宜。 这个看似简单的经济行为,其实正是游客们基于真实体验的“用脚投票”——他们通过自己的消费选择,表达了对中国商品和市场的认可。 这些真实的、来自不同个体的经验不断积累,悄悄地推动着舆论的变化。 原本那些发布过负面内容的博主,也逐渐开始反思,删除了曾经的偏见言论,转而分享自己亲身感受到的中国变化。 一些旅游类的媒体,也开始调整其报道方向,《旅行和旅游世界》等杂志和平台不再单纯聚焦中国的负面新闻,而是呈现出更多样、更立体的中国形象。 这些改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由成千上万的游客和他们的经历共同推动的。当 越来越多的西方游客,开始在他们的社交平台和博客上分享中国的新面貌——一个充满活力、科技发达、效率惊人的中国。 这场悄然的舆论变革,是通过细小的个体行为实现的,而这种“用脚投票”的效应,正如一颗颗小石子投进了舆论的池塘,逐渐荡起了涟漪。
荷兰高层约见中方,但拒绝归还中企管理权,全世界都在等着看好戏一场被全世界瞩目
【113评论】【6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