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豆为什么非要卖给中国?其实,站在美国的角度,三年不卖给中国大豆,扩大国内内需市场,或者卖给欧洲亚洲的盟国不行吗? 金灿灿的美国大豆堆在仓库里,如今却成了豆农心头的沉重负担。海关总署最新数据显示,今年9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自2018年11月以来首次降为零。这片寂静的市场背后,是美国豆农难以言说的焦虑。 这不是简单的贸易波动,而是一场结构性的市场变革。2025年1-7月,美国对华大豆出口量仅590万吨,较2024年同期的2700万吨暴跌近80%。预计2025年全年,美国将损失1400万至1600万吨对华大豆订单,这相当于其年产量的三分之一。 国内市场?早已饱和! 美国三亿多人的内需市场,根本消化不了如此庞大的大豆产量。大豆主要用途就是榨豆油和做豆粕喂牲口,而美国人的豆油消费早就饱和。即使家家户户天天炸油条,也消耗不了多少。 美国的养猪场、养鸡场规模确实不小,但每年需要的豆粕就那么多。2025年预估国内豆粕消费量约四千多万吨,换算成大豆根本填不上出口的窟窿。要知道,美国2024/25年度计划出口量近5000万吨,这部分要是硬塞给国内市场,大豆价格将跌入谷底。 盟友帮忙?只是表面热闹! 美国政府确实在努力寻找替代市场,向墨西哥、欧盟、日本、印尼等地施压。表面上看,这些外交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孟加拉为"取悦川普"增加了40万吨美国大豆进口;越南承诺购买14亿美元农产品。 但这些数字背后藏着残酷的真相。印尼虽然答应每年买200万吨,却偷偷跟巴西签了更大的合同。越南养殖户抱怨美国大豆的豆粕喂鸡长得慢、下蛋少,还得花钱改造生产线。欧盟每年大豆进口量本来就不多,2023/24年度美国卖给欧盟才490万吨,连中国市场的零头都不够。 更关键的是运输成本。从美国海湾港口运到东南亚,每吨运费高达80到100美元,比巴西大豆贵出一大截。这些盟国心里清楚,采购美国大豆多是迫于政治压力,根本不会长期接盘。 中国胃口,无可替代 中国这个市场对美国豆农而言,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中国每年进口约8000万到1亿吨大豆,占全球大豆贸易量的60%以上。如此巨大的胃口,全球找不出第二个。 中美大豆贸易还存在天然的季节互补性。美国大豆9月到次年2月上市,南美大豆3月到8月上市,原本可以让中国全年不断供。这本是老天爷赏的贸易机会,如今却被关税壁垒生生切断。 叠加关税等因素,美国大豆到岸成本已飙升至每吨776美元,而巴西大豆仅需约380美元。价格差距如此巨大,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完全失去了竞争力。 补贴治标,市场治本 面对困境,美国政府正考虑动用关税收入,推出约100亿至140亿美元的纓困计划。但美国大豆协会主席拉格兰直言不讳地警告,政府的补贴仅仅是"伤口上的OK绷",永远无法让农民的底線完整。 中西部农业州的豆农们心情跌落谷底,社交媒体上涌现的诉苦视频,将他们自己选出的总统推至风口浪尖。这些州可是美国政客的票仓,谁都不敢真把中国市场丢了。 美国大豆产业已被中国市场深度绑定。1998到2003年世界大豆价跌的时候,就是靠政府补贴才没减少种植。但如果真丢了中国市场,再多补贴也填不上这个窟窿。 全球格局,已然改变 就在美国豆农苦苦挣扎之际,中国已经完成了大豆供应链的重构。2025年1-9月,中国从巴西进口大豆6370万吨,同比增长2.4%,从阿根廷进口290万吨,同比增长31.8%。 巴西大豆占中国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25%飙升至2024年的71.1%。这一战略转变不仅确保了中国的粮食安全,更重塑了全球大豆贸易格局。 那条横穿南美、长达4900公里的铁路正在修建,连接巴西内陆大豆产区与中国在秘鲁修建并控制的钱凯港。项目建成后,巴西大豆装车后72小时即可直达港口,相比绕道巴拿马运河优势显著。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大中华区首席代表张晓平近日宣布退休,结束服务中美大豆产业长达25年半的职涯。这个人事变动,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豆香千年未散,棋局今又新翻。美国大豆离不开中国市场,根本原因在于全球找不到第二个能吞下近5000万吨大豆的买家。那些说能换路子的,要么是不懂行,要么是故意装傻。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贝森特喊话中国,愿意放弃100%加税,但是稀土限制必须取消美国
【29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