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控还产生一个意外的效果,俄乌战争打不下去了。可以说,毫不起眼的

晓绿聊趣事 2025-10-22 07:04:04

中国实施稀土出口管控还产生一个意外的效果,俄乌战争打不下去了。可以说,毫不起眼的稀土竟然改变了世界局势。没有了稀土,武器生产线不转了,高端芯片停产了,世界突然变得如此安静,看来中国才是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最佳人选。

 

中国在2025年进一步收紧了稀土相关物项及技术的出口管制,要求任何出口含有中国稀土或技术的产品必须经过中方审批。

 

此举主要是基于维护国家安全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量,符合国际通行做法。然而,这道闸门一关,首先感受到压力的就是严重依赖中国稀土供应的美国军工复合体。

 

美国国防工业所需的某些材料价格短期内暴涨数倍,一些稀有元素的价格甚至达到正常价格的数十倍。

 

为美军无人机提供零部件的制造商被迫推迟订单,防务公司的高管们坦言每天都在为供应链胆战心惊。美国自身军工生产受阻,自然会影响其持续大规模对外输送特定类型武器的能力。

 

这种压力很快就在地缘政治层面显现出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2025年10月访问白宫,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寻求获得美国的“战斧”巡航导弹,以打击俄罗斯后方目标。然而,美国总统特朗普明确拒绝了这一请求。

 

表面理由是避免冲突升级,并强调美军自身库存也需要补充。但背后更深层的原因,或许正是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带来的连锁反应:“战斧”导弹的导航系统等关键部件依赖稀土材料。在自身军工供应链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美国在对外提供此类高度依赖稀土的高端武器时,不得不更加谨慎。

 

美国对“战斧”导弹的拒绝,无疑向乌克兰和俄罗斯都发出了一个信号。对乌克兰而言,这意味着获取关键远程打击能力的希望受挫,可能需要调整其军事策略。对俄罗斯而言,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后方战略目标遭受远程精确打击的压力。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本身对冲突进一步升级就持谨慎态度,更倾向于推动和谈。几方因素叠加,客观上为俄乌冲突的降温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德国媒体就指出,美国的决定可能是向冲突降温迈出的一步。

 

围绕资源的博弈并不仅限于中美之间。实际上,美欧在乌克兰矿产资源,特别是其宣称的稀土潜力上,也存在着激烈的争夺。

 

乌克兰方面曾表示拥有包括稀土在内的多种关键矿产,估计总价值惊人。美国和欧盟都试图通过协议等方式,争夺乌克兰未来矿产开采的主导权。

 

然而,乌克兰的稀土数据多基于苏联时期的勘探,实际可开采规模存疑,且大量矿产位于战火纷飞或俄军控制的东部地区,稳定开采面临巨大挑战。这使得美欧对乌克兰稀土的争夺,在短期内更像是一场远水难解近渴的地缘政治投资,难以立即改变现实供应链的格局。

 

乌克兰因此陷入一种复杂的困境。一方面,其自身可能蕴含的矿产资源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另一方面,在战场上又因大国博弈的连带效应而受到制约。

 

它既是大国博弈的舞台,其局势的演变又反过来影响大国的战略计算。中国通过稀土管制所展现出的影响力,恰恰发生在这种复杂交织的国际关系中。

 

中国的稀土优势,远不止是地下的矿藏。更核心的在于数十年积累形成的从冶炼分离到材料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和技术壁垒。中国稀土储量约占全球三分之一强,却贡献了全球超过九成的冶炼分离产量。

 

这种“资源—产业”的错位发展,关键在于中国在萃取剂研发、催化剂应用等关键技术领域形成的专利集群和成本优势。例如,北方稀土的高纯氧化镧生产成本较国际同行低三成,分离效率却高出四成。

 

美国等国并非没有尝试重建自己的稀土供应链。美国国防部曾投入巨资,但其稀土分离产能至今仍远不能满足自身需求。澳大利亚等国的相关项目也往往因环保、成本等问题进展缓慢。

 

即便美国能够成功开采其他国家(如乌克兰)的稀土矿,其矿石往往也需要运到中国进行精炼和提纯。

 

特斯拉CEO马斯克就曾直言,即使有稀土来源,美国也缺乏相应的加工能力。这种深层次的技术依赖,使得绕过中国建立完全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变得异常困难且成本高昂。

 

武器生产线对稀土的渴求,确实让世界在某些方面“安静”了一些。但这种“安静”并非来自理想的和平,而是源于关键供应链受阻带来的现实制约。

 

它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表明,在现代全球化经济中,大国间的经济相互依存以及关键资源的主导权,能够对国际安全局势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将这种由资源管控带来的间接效应与诺贝尔和平奖直接挂钩可能过于简化。但它确实提示我们,维护和平需要更深刻地理解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联系。

0 阅读:9

猜你喜欢

晓绿聊趣事

晓绿聊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