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商人在义乌订了两千双鞋,付完定金后要求货到印度再结尾款。结果义乌商家直接发了两千只右脚鞋,说尾款结清才给左脚鞋。这招儿乍看像是段子,实则是专门对付印度人的。 这不是个例,而是义乌和印度贸易里的常见自保手段。2024年义乌对印出口额有187亿元,其中鞋类占了19%,生意做得不小。 这次出事的王老板(化名)做鞋类出口十二年,和印度买家拉吉夫原本约定好,30%定金到账就生产,发货前结清70%尾款。 可货刚做好要发货,拉吉夫突然变卦,说要等货到印度验货合格再付尾款。在义乌商家眼里,这就是拖延付款的信号。 “货到付款”在义乌对印贸易里几乎是禁忌。印度清关平均要21天,时间一长变数就多。 有些印度买家会拿“质量有问题”“市场行情变了”当借口,要么要求降价,要么干脆拖着尾款不付。 商家要是追讨,跨境维权成本高得吓人,最后往往得不偿失。 山西有家公司就吃过这亏,印度客户拖欠尾款三个月,最后直接弃货,产生的滞港费比货值还高。 被逼得多了,义乌商家们慢慢琢磨出了拆分发货的办法。除了只发右脚鞋,还有人发衣服不给纽扣,发玩具不带电池。 这些关键部件得等尾款结清才补发,虽然看着离谱,却能保住自己的主动权。早几年商会也试过引入第三方跨境担保平台,可印度那边合作机构太少,覆盖率不到30%,根本不管用。 这种自保手段不是针对印度商人,而是实在没别的办法。就在最近,金华中院刚判了一起印度商人欠款案,单案赔款就达100万,涉案的16个义乌商户总共被欠了上千万。 还有两名印度商人因欠款被限制出境,印媒炒作他们“沦落打工”,但其实是为逃避债务耍的花招,之前还谎称被绑架,外交部都澄清过报道不实。 说到底,问题出在贸易规则的衔接上。印度清关流程复杂,外汇限制也多,加上有些买家不按合同办事,风险全压给了义乌商家。 要是能有更透明的跨境贸易协议,简化清关流程,再建个高效的争议调解机制,商家也不用靠拆鞋子来自保。 做生意本该是互相信任的事,现在却得靠“拆分交付”来防着对方,实在不是长久之计。 你们觉得除了拆分发货,外贸商家还能靠什么办法规避欠款风险?见过哪些更巧妙的自保方式?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信息来源: 环球国际《中国法院判决印度商人义乌欠款案 赔款一百万》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印度客户拿鸡毛当令箭,恶意拖欠导致出口商血本无归》
你问我为啥巴基斯坦没几个印度教徒,印度却养着一亿多穆斯林?别急,听我唠。
【99评论】【6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