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

桉闻通史 2025-10-23 11:08:37

闻泰科技还是深谋远虑啊,在收购了荷兰安世半导体以后,并没有把宝全押在荷兰,而是选择把大部分产能,放在了国内,这一点很高明。   其实,闻泰科技2019年砸300多亿,收了荷兰安世半导体那阵,外界满耳朵都是“蛇吞象”的惊叹。毕竟安世是有60多年历史的欧洲半导体巨头,车规级芯片做到全球第二,每三辆汽车里就有一辆用它的货,怎么看都是小个子吃下了大块头。但没几个人注意到,交割协议刚签完,闻泰没搞庆功宴,反倒连夜派了20个技术专家直奔荷兰奈梅亨工厂,当时不少人觉得这操作多余,现在回头看,这才是最精明的一步棋。   要知道,安世的值钱之处,从来不是厂房和设备,是那套藏在生产流程里的硬功夫。比如车规芯片要过AEC-Q100认证的41项测试,从-40℃到150℃的高低温循环,再到电磁干扰屏蔽,每一步的工艺配方和缺陷控制,都是欧洲半个多世纪攒下的家底。   闻泰这群专家去了不是当监工的,是当学徒的,天天泡在车间里记参数、跟老工程师聊调试技巧,连设备维护的手册都翻了个遍。这种“蹲点偷师”看着笨,却比直接把设备拆回国内管用。后来2025年荷兰政府突然发难,以“国家安全”为由冻结安世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连闻泰董事长张学政的董事职务都给暂停了,要是当初没把这些技术摸透,国内工厂早就停摆了。   更绝的是闻泰没把宝全押在荷兰,一边派专家学技术,一边在国内悄悄建产能。东莞的封测厂、上海临港的车规芯片厂,都是那时候偷偷开工的,等到荷兰那边出问题,国内工厂已经能做到年产500亿件封测产品、月产7亿颗车规芯片。最关键的是,这些工厂用的大多是国产设备——中微公司的刻蚀机、北方华创的薄膜沉积设备,都是被美国列过实体清单的“硬角色”。   不得不说,这手准备太关键了,要知道当时不少中企收购海外技术后,要么直接把国外团队架空,要么迷信“原装设备最好”,结果西方一断供就傻眼,闻泰这“两条腿走路”,算是把风险堵死了。   而且,闻泰不只是搬产能,还把安世的标准也带回来了。车规芯片这行有个规矩,得保证10-15年的供货期,还得通过车企的层层验证,以前这都是欧美企业说了算,中国车企只能被动买货。闻泰把从荷兰学来的测试标准拆解,联合中芯国际、长江存储这些国内企业,建了自己的车规认证体系。   现在安世国内工厂产的芯片,已经过了大众、宝马的验证,装在新能源汽车的电机控制器和电池管理系统里,这一下就打破了欧美企业的垄断——以前车企要个芯片得看老外脸色,现在国内工厂就能供货,价格还低了15%,你说这步棋高不高?   不过最让人觉得解气的,是闻泰戳破了西方的“技术双标”。一边是德国企业天天用着中国90%的稀土加工产能,大众电动车的钕铁硼电机、西门子风电的镝元素扇叶,没中国稀土根本转不起来;另一边荷兰却拿着安世的专利卡脖子。   15000件专利至今还登记在荷兰公司名下,中方只能靠“授权”使用,跟买了房子却没房产证一样憋屈。但闻泰早有准备,国内工厂70%的设备都换成了国产的,剩下30%也在慢慢用华卓精科的双工件台、福晶科技的光学元件替代,现在就算荷兰那边断了专利授权,国内生产线照样能跑,这才是真的“把命运握在自己手里”。   对比下其他企业的教训,更能看出闻泰的清醒。在现在的国际环境里,光靠“全球化”没根不行,核心技术和产能必须攥在自己手里。闻泰就是看透了这点,才没沉迷“收购巨头”的虚名,而是踏实学技术、建国内产能,最后在西方围堵里杀出条路。   现在再看安世的情况,荷兰法院虽然任命了第三方接管海外资产,但国内工厂的机器还在轰鸣,特斯拉上海工厂的车规芯片订单还在往闻泰送;美国对中芯国际加严设备禁运,闻泰已经能用国产设备生产车规级MOSFET芯片。这种“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路子,比跟西方硬杠管用多了。   其实中国企业搞海外收购,真该学学闻泰——别只盯着“买下来”的风光,要想着“学过来”“立住脚”,毕竟在半导体这种被政治裹挟的行业里,没有谁能靠别人的善意活下去,只有自己的技术和产能,才是最硬的底气。

0 阅读:93

猜你喜欢

桉闻通史

桉闻通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