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男子花9000元买了一辆三轮车,到货后却还要再付4700元。他问店家:不

春秋说史 2025-10-24 17:55:19

驻马店,男子花9000元买了一辆三轮车,到货后却还要再付4700元。他问店家:不是说包送吗?对方则表示:是帮你找货运公司送,不代表免费帮你送。接着,男子又发现车子没有品牌,便再次询问对方,店家却说:这不就是工程三轮车牌吗?可工程三轮车只是车型名称,并非厂家的品牌名。现在男子既看不到车子的合格证,售后也成了问题,他只能尝试打当地的热线,看看能不能帮忙处理。 “你这 4700 元运费得赶紧付,不然车卸不了!” 物流的电话让袁先生不知所措 ,他在驻马店花 9000 元买的三轮车,卖家明明承诺 “包送”,怎么突然要额外加钱?这笔从天而降的运费,让一场简单的买卖,瞬间变成扯皮拉锯战。 袁先生至今记得订车时的场景,当时和卖家沟通,对方在聊天记录里清清楚楚写着 “包送”,他琢磨着 “包送” 就是包送到家、卖家承担运费,没多问就爽快付了 9000 元车款,满心期待新车上门。 毕竟是大件物品,能省掉运费心思,对他来说是笔划算买卖,可当三轮车运到当地物流点,他刚想接货,却被物流告知要先付 4700 元运费。 袁先生当场就急了,赶紧联系卖家,对方的回复却让他气不打一处来:“我说的‘包送’是负责联系物流送过去,没说我出运费啊!” 一句 “包送≠包邮”,把袁先生噎得说不出话。他拿着聊天记录和卖家理论,可对方咬死 “没承诺付运费”,只说自己帮着找了物流,已经尽到 “包送” 义务,双方各执一词,僵持不下,车就这么卡在物流点,提不了也退不了。 更让袁先生糟心的是,等他好不容易凑钱付了运费,看到实车时又凉了半截 , 这辆三轮车既没有明确品牌标识,翻遍车身也找不到合格证,连问卖家要厂牌信息,得到的也只是 “工程三轮”“自卸三轮” 这类模糊答复,连正经生产厂家名字都没有。 “这要是坏了找谁修?出了问题找谁赔?” 袁先生越想越慌,当初只盯着 “包送” 和价格,没在意证件问题,现在才发现自己踩了两个大坑:一是被 “包送” 的文字游戏坑了运费,二是买了辆 “三无” 车辆,售后彻底没着落。 其实这类纠纷里,“文字陷阱” 是卖家常用的套路。像 “包送”“包安装” 这类表述,商家往往故意模糊边界,买家以为是 “全包”,商家却只认 “部分负责”。 从法律层面说,若袁先生能拿出卖家明确承诺 “包送含运费” 的聊天记录、订单凭证,完全可以主张卖家承担运费;可要是约定模糊,没说清 “包送” 是否含运费,通常就得买家承担到付费用,关键全在 “证据” 二字。 《民法典》第四百九十七条明确规定:提供格式条款的一方,若不合理地免除自身责任、加重对方责任,该格式条款依法无效。 这事儿给消费者提了醒,尤其购买大件、涉及长途运输的物品,需避开三大坑: 一是勿信口头或模糊承诺。遇 “包送”“包安装”,务必让卖家在订单写明 “包送到 ×× 具体地址,含运费 ×× 元”,将模糊表述明确化,聊天记录、订单页面全部截图留存。 二是坚决拒买 “三无” 产品。付款前主动索要品牌信息、合格证、发票,确认生产厂家正规,避免后续维修维权无门。 三是遇纠纷莫慌。留存好所有凭证,先找平台客服或卖家协商,协商无果可向消协、工商投诉,必要时走司法程序,别吃 “哑巴亏”。 袁先生的遭遇不是个例,很多人购物时都曾被 “文字游戏” 坑过。9000 元的车款,硬生生多出 4700 元运费,再加上缺失的证件,这笔买卖亏的不只是钱,还有后续无数的麻烦。 卖家以模糊 “包送” 概念误导消费者,使其误以为含运费、送货到家,实际提货需额外付运费,涉嫌消费误导。而无品牌、无合格证的三轮车属禁售 “三无” 产品,依法不得销售。 对于此事,大家如何看? 信息来源:都市报道

0 阅读:55
春秋说史

春秋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