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李立群从台湾回到大陆,找到了同父异母的大哥,见到大哥家一贫如洗,他拿出三笔钱说:“哥,这钱我已经帮你想好花哪儿了,别拒绝”。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李立群出生在台湾,家中并不宽裕,五口人挤在眷村简陋的小房子里,父亲虽为家人拼尽全力,却始终将一部分心思留在大陆老家,年幼的李立群并不理解父亲的这一份执念,只是模糊记得,每当父亲喝醉时,总是望向北方发呆,像在与谁无声地对话。 父亲常提起老家的故事,那些片段零零碎碎,却深深刻进了李立群的记忆,他说大娘手巧,做的面食能拉出长长的银丝;他说小时候的田埂上,他和哥哥总是跑个不停,这些描述像一幅画,渐渐在李立群心里有了轮廓,父亲从没抱怨过什么,只是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眷恋,直到晚年,他的遗憾终于藏不住了。 1980年代,两岸关系逐渐缓和,广播里开始有了寻亲的声音,某天,父亲忽然激动起来,说听到了老家的名字,听到了熟悉的声音,这一刻,好像一道沉重的闸门被打开了,李立群看着父亲眼中的光亮,心里明白,这份跨越海峡的牵挂,他必须接住。 1990年,李立群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寻亲路,他从未见过父亲口中的大哥,只凭着一个地址和模糊的描述,怀着忐忑的心情一路寻找,几经辗转,他终于到了孟州的一个小村子,眼前的一切让他心里发酸:低矮的土坯房、满是裂缝的墙面、院子里光着脚的孩子——这就是大哥的家。 几十年的分离让兄弟俩显得陌生,初见时谁也没说话,只是互相打量,屋里的陈设简单得让人心疼,灶台边堆着柴火,角落里放着几只鸡笼,墙皮早已剥落,李立群环顾四周,想到父亲那些念念不忘的描述,眼前的现实却如此寒酸,他明白,大哥这些年过得很辛苦。 那一天,李立群把带来的钱分成了三份,他没有啰嗦,直接拿出一叠钱给大哥,让他先把欠下的债务还清,接着,他又拨了一笔钱,叮嘱要用来修房子,最后一笔,他安排给大哥做些生计上的改善,当时村里条件差,很多人甚至连温饱都难以保证,他希望这笔钱能不仅改变大哥家的状况,还能带动村里人一起好起来。 这笔钱不是简单的施舍,而是李立群心中的责任,他清楚,父亲没能为大哥尽到的义务,自己必须补上,大哥起初推辞不肯收下,但李立群的态度坚定,一家人之间,不需要多说什么,村里人对李立群的做法议论纷纷,但更多的是羡慕和感激。 有了这三笔钱,大哥的生活渐渐有了起色,他用第一笔钱还清了债务,整个人轻松了许多,接着,他联系村里的工匠,把破旧的土房推倒,建起了一座砖瓦房,房子建好的那一天,大哥站在屋前,眼眶湿润了很久,他说,这么多年,总算有了个像样的家。 李立群并没有止步于此,他又帮大哥盘下一家小厂,主要生产一些农具和日用品,厂子虽然不大,但解决了几个乡亲的就业问题,村里人提起这事,总是竖起大拇指,夸李立群有情有义,大哥起初对厂子的管理有些手足无措,但在李立群的鼓励下,他渐渐摸索出了门道,通过这个厂,大哥家的生活彻底改变了。 回台湾后,李立群并没有断了和大哥的联系,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回河南探望,带上一些生活用品,也带去对家乡的思念,兄弟俩的感情越来越深,逐渐从最初的拘谨变得亲密无间,李立群总是说,父亲的遗憾终于有了一个交代。 这段寻亲的经历不仅让李立群找到了血脉相连的亲人,也让他重新认识到了父亲的那份沉重,几十年的分离,跨越的不只是海峡,更是时间和情感的鸿沟,大哥从一开始的沉默,到后来和李立群一起回忆父亲的往事,那些记忆让两人之间的隔阂慢慢消散。 李立群的成功,不仅改变了自己家庭的命运,也让河南老家的亲人过上了更好的生活,他总是说,这不是一场施舍,而是弥补一份迟到的责任,父亲的照片不再只是念想,变成了两岸亲情重新连接的见证。 信息来源:专访李立群:去台湾演出都是回家 凤凰卫视
